政府吝啬是照顾者政策不全之根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面对人口老化,家庭人数下降,单由家庭照顾老弱残障已经甚为艰难,过往亦有照顾者不堪压力而轻生。在民间多番鞭策下,政府探讨加强支援照顾者。劳福局在本周四(9日)公布“香港长者及残疾人士照顾者的需要及支援顾问研究”报告,并原则上同意其发展方向和建议。报告大部分内容无甚争议,甚至是老生常谈,偏偏内藏一个不利照顾者福祉的假设,政府要小心选取要点。

政府前年7月委聘理工大学顾问团队进行研究,分析长者和残疾人士照顾者的服务需要。团队认同香港要制订照顾者政策,重订政府、市场、社会福利界别和家庭的角色,提出照顾者三层支援模式,即提升照顾者能力、鼓励家庭和非正规支援和服务整合的协作模式,并提出11项服务建议。这些建议包括培训照顾者以应对压力,长者或残疾地区中心举办朋辈小组,令照顾者更方便获得求助资讯等。尤其重要的是,报告建议政府增加不同类型的暂托服务,以及鼓励私人市场和慈善机构加强暂托服务尤其需要,给照顾者暂时放下照顾工作,办理私事或者稍事放松。

一个较新的建议是整合服务、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及现金的组合以支援长者照顾者。现时不少服务券也是试验性质,报告的建议是确立社区券的地位,以及建议把服务券兑现和把服务券形式推广至残疾人士范畴,让照顾者可以在政府以外寻求服务。

照顾智障人士压力大,社会一直倡议增加照顾者支援。(梁鹏威摄/资料图片)

服务不足 调整经济援助方法难见实效

团队表示容许社区券兑现可方便照顾者灵活作出照顾安排,例如把陪诊服务的价值变现聘请兼职佣工。在问卷当中,约七成照顾者赞同此建议,但不足半数持份者认同,两者未有共识。有持份者担忧此举令参与照顾者的数目增加,因而延长服务轮候时间,而顾问团队也认同此缺点。

现时未有照顾券兑现的情况,已经出现“有券无服务”的现象。有关注团体指出,现时元朗及西贡区分别只有六间及八间机构参与“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试验计划”和提供服务,而北区及深水埗则没有认知障碍症服务。即使有机构提供服务,服务也是不整全,例如日间照顾不够频密。申诉专员公署更在去年底宣布主动调查试验计划,原因是质疑逾两成领券长者未有使用便离开试验计划,但截至去年7月有逾7,000长者(去年12月底为逾6,000长者)轮候资助社区照顾服务。

试验计划受质疑,正正带出各项支援计划要真正帮到照顾者,固然价格要中低收入家庭能够负担,更要服务量充裕,否则照顾者得了资助也没有用。而这些服务讲求足够处所和监管,政府要拨地兴建支援服务,责无旁贷。而不论是邀请社福机构、社会企业或者私人机构承办营运工作,政府要监督服务质素。

2020-21年度《财政预算案》:增加1000张为身体机能中度或严重缺损的长者而设的社区照顾服务券。(黄宝莹摄)

低税制不应是限制照顾者津贴的原因

另一项值得注视的是照顾者津贴。这是一般照顾者政策的重点项目,津贴除了减轻照顾者经济负担外,更是政府和社会肯定照顾者的贡献,是对他们的身份认同。然而,研究报告不倾向建议政府设立照顾者津贴,明言“香港采取低税制,所以在推行现金津贴时,应考虑其长远可持续性及可行性”,在残疾照顾范畴应统合多项现金津贴而不再区分照顾者生活津贴,又列明即使向护老者发放津贴,也不应视作对他们“因照顾长者而没有就业的补偿”。

顾问团队有了这个公共财政前设,正正是限制了提升照顾者福祉的机会。不论服务机构承担多少照顾服务和物质支援,也不能完全取代照顾者的付出,例如机构的日间照顾服务不会涵盖家人在夜间家居照顾。假若公共财政长远难以持续,当下政府更应及早筹谋,适量增加税项以应付包括照顾者津贴等的长远照顾服务开支,体现共同承担。

顾问研究报告的大部分内容值得政府和各界参考,但在经济支援方面值得斟酌,而不论用甚么方式支援照顾者,政府也要确保社会服务充足而且可以负担,并且监督服务质素。照顾者眼见家人在各方协助下得到善待,自可放下心头大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