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隧分流方案出炉 过海挤塞仍待改善
运输及物流局、运输署日前向立法会交通事务委员会提交讨论文件,交代对明年西隧专营权届满后三条过海隧道的拟议收费方案。港府表明希望透过调整收费落实“三隧分流”,但其建议方案则是继续维持全日固定收费,当中西隧由现时私家车收费75元减至60元,红隧与东隧则分别由20元与25元增至30元。
今年6月,上届政府曾向立法会交通事务委员会称“不同时段不同收费”是厘订过海隧道收费首项原则,但结果遭到来自运输业界的强烈反对。受此影响,今届政府改采所谓的“两步走”策略,先走前述的第一步方案以便收集更多过海交通数据,到一年后才再作出全盘检视,从而敲定第二步的“不同时段不同收费”方案。
不应拖延分时收费
政府建议让西隧与红隧、东隧私家车收费水平差距缩窄至两倍,同时又对所有过海的士划一收费,对于达致“三隧分流”固然能够产生一定作用。不过,由于西隧收费始终仍比其他两条隧道高出不少,故此在没采取“不同时段不同收费”的情况下,现时初步方案恐怕无助扭转西隧在非繁忙时段车流疏落情况。
此外,官员认为疫情对于经济活动与过海车流影响“需时观察,才落实下一步的策略”,这点似乎难以成立。比照2019年与2021年数据,红隧、东隧全年车流分别微升28.1万架次(0.7%)与16.5万(0.5%)架次,西隧车流却大跌近500万(18%)。正是因为连在疫情期间,红隧与东隧车流都不减反增,唯独西隧车流一路下跌,这更说明完善“三隧分流”十分迫切。
为了能够更好地理顺三条过海隧道的车流,港府应该考虑中午前后与深夜至凌晨间非繁忙时段同步调降三隧收费至较低水平。尤其当局已经表明日后修例之时,将会同步引入“不同时段不同收费”概念,并且设立适时调节收费水平和实施时间的机制,可见实施“不同时段不同收费”并无多大法律障碍,实在没有理由再作拖延。
要有长远改善方案
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就算有了“不同时段不同收费”,香港过海交通需求总量毕竟太过庞大,三条隧道总计车流老早亦已超越负荷,而任何时地分流措施相信都无法根治有关问题。尽管近年开始有意见提出可以兴建第四条过海隧道,可惜具体选址、路线设计至今欠奉,而且过去一条新隧道由研究到竣工动辄需时十数年,难以作为唯一改善方案。
想真正处理好过海交通挤塞问题,目光不能限于隧道本身,而是应该拓展到其上下游处。对上,港府需要加紧推进“北部都会区”与其他新发展区项目,追求完善各区职住平衡,让交通需求不会过度集中在港九之间;对下,当局与社会则应接受新科技,全面套用电子道路收费系统,并且借此引入按照路况动态收费调整,达致从需求侧做到完全实时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