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税不如增加政府投资
英国政府虽然撤回部份减税计划,惟首相卓慧思(Liz Truss)并未放弃减税刺激增长的方向,她在周三(5日)坚持称减税是“道德上及经济上应该做的事”,希望获得更多支持继续推动其减税方案。
推动经济增长是各界所欲,问题是减税是否恰当方法。卓慧思自言她的经济政策是“供应侧改革”,也是“最像保守党”的政策。供应侧经济是自由放任经济思想的一个分支,其认为减税、去规则可以刺激市场力量投资,改善供应侧的生产力;而当供应上升,货物和服务的价格便会下跌,最终可以刺激到就业并改善经济增长。与供给侧经济理论互相现合的还有“滴漏效应”理论,即只要改善富人的生活水平,经济成果便会自然地分享到基层人民
卓慧思重施故技
从历史角度看,由于过去几十年先进地区的通胀都比较轻微,比起压低供应价格,政府和经济学家更著重于如何刺激需求的“需求侧经济”。然而,近来强劲的通胀水平却令人回想起70年代尾、80年代初的时代,当时美国的列根、英国的戴卓尔夫人、日本的中曾根康弘基本上都奉行供应侧理论,通过大幅减税同时严控货币供应等政策成功压制高通胀并保持经济增长。卓慧思本身就视戴卓尔夫人为政治偶像,加上以往对抗通胀的成功经验,也就不难理解她为何考虑重施戴卓尔夫人的故技。
然而,卓慧思此刻复兴80年代的老方法,无疑是“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不但改善经济不得其法,也违反了分配正义。与40多年前相比,今日的经济起了巨大变化。英国经济增长缓慢与其劳动产出效能变低有关,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英国的人均每小时生产GDP以2008年为分界点,之后一直处于躺平状态,多年来一直维持在每小时90至100镑的水平。人均产出没有提高,而人口又没有明显增长,GDP及经济增长自然缓慢。
所谓供应侧经济便是试图通过投资改善GDP生产效率,然而这方式很可能只对以制造工业拉动的经济体有明显作用。“鲍莫尔病”的理论说明,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在过去很长时间都没有因为科技进步而明显提升,即使进行投资也未必一定能提高生产效率。服务业占英国GDP超过80%,减税很可能只会让企业用于回购及派息,未能起到作用。美国特朗普政府推出的减税政策就证明了这点。
创新提升生产效率
既然生产效率是增长关键,那英国政府便应该对症下药思考如何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以西方先进地区的生产成本而言,很难期望可以吸引基本工业回流,那余下最有可能的便是通过创新科研,创造新的技术和需求,提升各方面的生产效能。例如,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近年都成为推动新增长的主要动力,要能找到类似于新能源一般的新方向,便得加大投资到科研创新上。另一个例子就好像人工智能和机械人技术方面的突破,可以突破人手一直以来的局限,未来可能显著提升服务业的生产效能并改善“鲍莫尔病”。好像送餐机械人等就已经改变了人手贩卖的模式。因此如其减税,政府倒不如应该加大对关键科技领域的投资才是正确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
香港的经济同样面对非常大的困难,按周四(6日)香港大学的香港宏观经济预测今年香港的经济增长将为负0.6%,出现衰退。但说到要刺激香港经济,很多人仍然习惯性地试图重复过去成功的老办法。香港过去在经济自由主义中得到成功,很多老一辈也是理论信徒,就好像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坚信催谷楼市可以支撑香港经济。但时移世易,这些方法已不再适合,自由市场、滴漏效应近年出现的问题到处可见。例如贫富悬殊不断扩大,乐施会近日公布了《香港贫穷状况报告》,显示最富有家庭与最贫穷家庭相差由2019年的34.3倍扩大至今年第一季逾47倍。香港绝对不应像英国继续盲目跟从经济自由主义,而是应该积极发挥政府功能,主导经济向正确方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