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论坛.徐士杰|世界正在加速向“G2”的方向演变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鉴于当今世界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及综合国力最为强大的国家之间不断升级的紧张关系,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两年前就发出警告,世界正在分裂成两个集团,这对世界而言是一个巨大的风险。

来稿作者:徐士杰

最新的局势是,美国政治架构第三号人物、众议院议长不顾中国大陆的多番严厉警告而执意访问台北,导致中国大陆解放军对台湾本岛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围岛实弹“演训”进行反制。面对中国解放军实弹围岛演训威慑,原为美国众议长佩洛西访台专机进行警戒护航的美军“列根号”航母战斗群则选择了远离及兜圈子观望,最终选择回到位于日本横须贺的母港进行“休整和补给”。据有关报道,美军“里根号”航母在游弋期间进行了遭受导弹打击的有关演习。

中国在佩洛西事件展示了相应军力

实际上,中国解放军的这次实弹围岛演训局部而清晰地展示出了,其自1996年进行“军事斗争”准备以来所发展出的体系作战实力,如对台军的碾压式优势,以及对美军等的远程拒止能力。1996年,因为时任台湾领导人的李登辉访美且发表政治演说,引起解放军对台的大规模军事演习,美军则派出两艘航母战斗群进行强力干预,其中一艘据说还穿越了台湾海峡,这显示出了当时美军对解放军的压制性军事优势。

但今非昔比,此次解放军的全方位围岛实弹演训,则展现出如中国官方所宣称的“强大能力”,尤其是解放军陆军的超远程火箭炮以及火箭军的精准弹道导弹的作战实力,达到了随时随地都能做到对敌进行精准打击的强大能力。与此同时,解放军海空军也都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强大作战实力。笔者虽不是军事专家,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中国解放军已发展出了与中国大陆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军事实力。

尽管世人皆知“兵凶战危”的道理,但是纵观世界历史,战争总是在不断发生。目前俄乌战争正在欧洲地区激烈进行之中,其负面影响已经波及到了全世界,如能源及粮食供应都出现了严重问题。而在亚太地区,围绕台海、南海以及朝鲜半岛、中印边界等地缘政治军事对峙也都在进行时,这给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和平都带来很大的不确定因素。

“梦游式”冲突的可能性增加

中国和美国这世界两强虽都未直接介入俄乌战事,而且也都竭力避免直接在台海发生武装冲突,但对抗性的局势仍然在进一步的发展。例如,中国解放军仍然不断宣布在台海周围进行实弹演训,而美国也组织在中国周边与印度、日本、韩国等国的双边和多边军事演习,尤其是刚刚组织17个国家在澳大利亚进行“漆黑2022”空中打击演习,其针对中国的意图十分明显。

巧合的是,参与“漆黑2022”军事演习的国家数目正好与上世纪五十年代于韩战期间美国领导的联合国军组成国家数目相同,而那场残酷战争正是在中国援朝志愿军与美国领导的联合国军之间发生的,这种参与国家数目的巧合不由得不令人联想。尤其是德国和日本这两个二战的战败国首次参与这场针对中国台海局势的军事演习,著实令人担心与吃惊。

而同作为二战同盟国和战胜国的中美俄,却出现中俄联手对抗美国遏制与逼迫的局面。尽管中美高层领导似乎都想避免中美之间发生直接的武力冲突,但对抗性局势的一步步演化已使得一些西方学者和专家都担心中美之间发生“梦游式”(sleepwalk)冲突。

尽管以笔者管见,中美并不会发生什么“梦游式”的冲突,但中美双方似乎又都在紧锣密鼓地为可能的武装冲突作积极准备。如果中美最终因台海或者南海而发生武装冲突,那二战后所形成的国际秩序则进一步失序乃至完全崩塌。

以下是几个可能的观察点:

(一)美国积极推进针对和包围中国的“印太战略”及各种联盟,包括政治、军事、科技、产业及经济等联盟。

(二)中国也不得不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如加强与俄罗斯、伊朗、朝鲜等与美国长期为敌的国家的各种联系,包括扩大“上海合作组织”等中国起核心作用的区域性国家组织。

(三)中国正试图通过实力积极统一台湾,以在西太地区建立牢固的统治力。

(四)美国也在竭尽全力阻止台湾这一遏制中国的战略要地被中国大陆顺利统一。

(五)中俄两个大国将进一步地互相靠拢,中俄两军的军事合作(包括演习)和战略协调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准。

(六)中美将进一步地在亚太、欧洲、大洋洲、美洲以及非洲等地展开针锋相对的影响力争夺。

(七)在俄罗斯、伊朗等国的助力下,中国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将加快,以打破美元的垄断地位。

(八)中国将进一步地抛售美债,并扩大经济内部循环的规模。

(九)中美都将进一步地加快各种战略性科技及战略性武器技术的开发,包括在太空科技,尤其是在登月和开发月球资源科技上的激烈争夺。

总结起来,这些观察点应该可以佐证这个世界正在朝著分别由中美两个国家“领衔”的两个分裂世界加速演化。

作者徐士杰是香港大学物理系荣誉教授和复旦大学光科系特聘教授,研究领域是固体光物理以及激光光谱学。文章的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香港01无关。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