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放榜|撑文凭试考生 司局长不能只题字

撰文: 汤文诗
出版:更新:

中学文凭考试周三(20日)放榜,1.7万人考获“33222”的大学一般最低收生要求,占日校校考生约42%。以1.5万个资助学额推算,约1.15人争一个学位。8名考获7科5**佳绩的状元自然不愁出路,但他们之外,许多年轻人在放榜后将面对不少挑战。

教育局局长蔡若莲日前在社交平台发起“一人一字撑考生”活动,不少港府官员随之呼应。行政长官李家超用“同”字表示港府会与应届考生一起“同”行,又借机重申他早前“同为香港开新篇”的参选政纲口号。律政司司长林定国则希望用“过”字让考生明白和理解“考试只不过是漫长人生里的一个过程,很快会过去”,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亦以“恒”字勉励考生“持之以恒走好每一步,总能开创属于自己的天地”。

其余政治委任官员和决策局局长也不遑多让,先后拿出“坚”、“强”、“安”、“定”、“信”、“望”等字,寄寓各种正面讯息送给考生。国家主席习近平月初于“七一”讲话提出“四个必须”及“四点希望”后,末尾特别指出“我们还要特别关心关爱青年人。青年兴,则香港兴;青年发展,则香港发展;青年有未来,则香港有未来。”港府官员近日如此热衷支持文凭试的青年考生,相信是想呼应国家领导人的这番发言。

要以实绩而非口号支持青年

然而除了题字表态以外,一众高官显然能在帮助青年方面做得更多,亦即正如习近平讲话所说的,“要帮助广大青年解决学业、就业、创业、置业面临的实际困难,为他们成长成才创造更多机会。”考试与学业仅是青年面对的众多问题之一,而后续的就业、创业、置业等对他们未来人生影响更为深远。如果青年对于未来在港就业、创业或置业看不到希望,那他们即使“成长成才”恐怕也只会离开香港。

另一方面,港府也要认清支持青年发展工作,绝不限于政务司辖下的教育局、民政及青年事务局。过去政府处理青年问题的政策总以这两个决策局为主,其他司、局往往较少参与,顶多在所属领域内加强一些面向青年的宣传、咨询或招聘而已。但事实上几乎无论哪个政府部门,它们最终肯定会影响到青年未来生活的社会里某一范畴,因此其实都跟青年发展有着关系,不能妄图置身事外。

李家超参加青年活动,与年轻人合照、一起画画及小组分享。(李家超社交网图片)

举例来说,优化本地就业与创业环境属于劳工及福利局、文化体育及旅游局与创新科技工业局的任务,而降低青年置业难度无疑就是财政司与发展局、房屋局的工作。李家超先前曾向传媒称自己不是一位“口号式”的行政长官,应对房屋问题将会采取“务实”态度,我们希望他和他旗下的管治团队,在对待青年发展问题上同样如此,不会只知道用题字口号敷衍应对,而是尽快拿出实际行动改善本地社会,为青年人上流打造更好环境。

训勉青年之前更应身体力行

更加重要的是,政府高官与其以由上而下的家长式姿势向青年作出训练出来,倒不如先省思其身是否真正做到自己所言所说。譬如劳福局局长孙玉菡用“力”字鼓励考生“继续努力,发掘自己多方面的能力,积极规划自己的未来”,但他会否落力为他口中的“香港未来重要人力资源”争取更好就业条件呢?再如发展局局长宁汉豪以“信”字叫青年“不要怕,只管信”,恰好跟她上任以前在记者会描述自己责任一样,可是现时社会大众根本仍对港府增加房地供应欠缺信心。

发展局局长宁汉豪(资料图片)。

此外像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那样以“安”字来表达“安之若素”的讯息,这些字词单纯用作鼓励来日方长的青年或许还可以,但官员本身却切忌带着同样理念进行管治。习近平于2014年向全国各人民致新春祝福时,便曾经说过“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而香港近年种种民生及经济困境,很大程度正是长年治港者一直“安之若素”的结果,欠缺当下瞬速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以往历届特区政府皆声称重视香港的青年发展,前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甚至从竞选政纲到她的每份《施政报告》都提出“与青年同行”,无奈结果如何恐怕大家已是有目共睹。尤其对于近年深受疫情困扰的这一代考生,政府假若不想重蹈覆辙,那就需要设法营造公平、公正的环境来促进社会流动,让青年人得到展示其创造活力的空间,这样他们才会认同治港者真心想跟自己在本地未来“同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