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政治共同体不是说说就可以
5月9日欧洲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欧洲未来论坛的闭幕礼发表演说,当中最为引起关注的,莫过于他指出乌克兰加入欧盟需时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及提倡在欧盟以外另建一个欧洲政治共同体。而在乌克兰尚未加入欧盟的这段时间,它——以及其他与欧盟理念相近的欧洲国家——便能与欧盟有更紧密的合作。
马克龙对他的主张没有多少具体说明,但《Politico》一篇报道形容其设想“大胆”以及“似是临场发挥”,则此言差矣。欧洲多轨的概念存在已久,在2017年曾经在欧盟引起一轮讨论。当时马克龙及德国总理默克尔皆支持欧洲多轨,说得白一点就是希望摆脱维谢格拉德等成员国,让核心国家更快、更紧密地融合。
由北约伙伴、欧洲多轨到政治共同体
五年后马克龙提出欧洲政治共同体,可以说是欧洲多轨的变奏。在此倡议中,欧盟就是理念和步伐较一致的核心国家,可以更快、更紧密地融合,欧盟以外的欧洲国家则是另一个轨道,融合没有那么紧密但仍有一定程度的合作。不论是欧洲多轨抑或欧洲政治共同体,两个主张之所以存在,都是因为欧洲多国始终存在价值理念、文化传统、发展程度的差异,合作的模式难以一刀切地套用。
欧洲如何合作的问题绝不是小问题。俄罗斯以北约东扩为名义军事入侵乌克兰,某程度上也是因为欧洲安全合作未能理顺。冷战结束初期,捷克、波兰等因为担心俄罗斯的威胁,一再要求加入北约。于是克林顿政府推出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让中东欧国家甚至俄罗斯也加入,将它们排拒在北约以外、不提供第五条安全保证,但同时加强军事合作的方法。由此角度看,马克龙的欧洲政治共同体也是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的变奏。
然而,在北约的例子中,乌克兰等国家没有不满足于只为和平伙伴,多年来一直争取正式加入北约。而俄罗斯虽然同为和平伙伴,却与欧盟及北约的关系持续紧张,甚至在乌克兰领土上爆发战争。这反映了当外围机制的融合程度太低,它就有如形同虚设,发挥不了应有作用。同样道理,如果欧洲政治共同体只是聊备一格的合作平台,那么它也难以满足乌克兰、阿尔巴尼亚等希望加入欧盟的国家。
“被规划”表决机制或产生更大离心
再者,即使只看欧盟27个国家本身,也不见得融合之路一帆风顺。近日欧盟正在减少从俄罗斯入口能源,匈牙利便为重大阻力。毕竟各国的政治文化以及经济利益不同,当要集体决策时,自然会有异议。而欧盟在重大政策上往往需要一致通过,一个国家的反对票足以否定其他26个国家的意愿,这也增加了欧盟合作之难。
马克龙在欧洲未来论坛的闭幕礼演说上,提出将欧盟的表决机制改为绝大多数票,意即一两个国家的反对票也将不会否决决议。向好的方面看,这能够增加欧盟决策的效率,但往坏的方面看,这只会令部份国家的离心更大,认为“被规划”及意愿被骑劫。故此,马克龙之倡议无疑是双刃器,若然落实,欧洲融合的意愿可能落得欧洲分裂的下场。
归根结柢,既然互惠互利,国与国应该增加合作,但又基于各种差异,合作的模式要费力探寻。这个过程也可能是漫长而痛苦,无法一蹴而就。欧洲融合的过程如此,国际间的合作亦是如此。关键在于能否有耐性地求同存异,寻求最有利各方的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