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港元启动讨论 发展别再慢人一步
金融管理局本星期三(4月27日)发布《从政策及设计角度看“数码港元”》讨论文件,邀请公众就在香港引入零售层面央行数码货币提出意见。文件表示“数码港元”设计需要审慎考虑多方面因素,并从潜在效益、落实技术、支付需求、挑战风险、保障私隐、分发机构、联通现有支付系统等不同角度提出了多个讨论问题。
金管局在去年6月公布“金融科技2025”策略,当中包括“加深央行数码货币研究”,为香港在发行批发及零售层面央行数码货币加强准备,到10月该局又推出了《数码港元:技术角度》白皮书,探讨发行及分发零售层面央行数码货币的潜在技术设计方案,并且预告今年年中会就“数码港元”提出初步想法,亦即今次讨论文件主要内容。
推行潜在效益多于风险
零售层面数码央行货币能够带来许多效益,这点相信已是毋庸置疑。除了讨论文件本身提到的增加央币供给与信心、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和提升支付系统效率等几点以外,其实还应该有减少未来发行实体货币的节约成本及环保益处,以及扩大透过电子技术来协助追查打击违法洗钱的空间,从而进一步巩固整个金融环境的稳健。
至于局方所谓各类潜在挑战考量,客观来看有点像是庸人自扰。文件大胆设想了“数码港元”削弱银行存款以致影响借贷息差扩大、影响消费投资的场景,局方随之自言“发生机会甚微”,既然如此何来深入讨论需要?除此之外,文件又指电力或网络中断可严重干扰“数码港元”交易,但今日其余电子支付方式与银行系统难道就可以脱离电网自立吗?
讨论不宜过多先设前提
与此同时,金管局在讨论文件里设定的个别前提也是略嫌保守。譬如局方认为市面现存的稳定币“并未获得大众广泛接受为一种支付方式”、“在香港获广泛使用的机会不大”,与近年社会上出现愈来愈多加密货币交易商店与相关骗案的情况明显不尽相符,变相为反对发行“数码港元”提供了一个错误理据。
另一方面,当局讨论文件比较“数码港元”与其他支付方式的时候,特别标示实体现金之外信用卡和“转数快”等银行渠道、“八通达”等现有储值支付工具与“数码港元”方案同样“牵涉服务费的考量”,个中似乎有着商户接受“数码港元”就必须征收服务费假定,站在便利惠民角度来看恐怕并非完全合理。
主动积极决定发展方向
至于文件说“香港没有银行户口的人士为数不多”,亦忽略了中、小企或自雇人士公司愈来愈难在本地银行开设公司户口的问题,港府早前疫下补助措施有不少人无法拿出完整证明文件与此不无关连。正如国际结算银行总经理卡斯腾斯不久前所说的,此等“金融排斥”令无银行帐户者加深贫穷、机会受限及无以应对困难,而数码央行货币的发展正好能够助其克服有关障碍,当局考虑推行“数码港元”必须顾及此点才对。
最后必须强调的是,研究推广数码央行货币乃国际大趋势。中国过去两年已相继启动多个数字人民币试点,英、美等西方主要国家虽未正式决定要推出央行数币,但七大工业国组织于本港还在讨论初步技术问题的去年10月便已联合公布《零售央行数字货币公共政策原则》报告,讨论进度明显远远领先我们。港府当局必须积极投入相关工作,不能等到其他地区成事以后方作决定,毕竟那样可是注定要落后于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