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重拾生活

撰文: 倪文迪
出版:更新:

社交距离措施周四(21日)首阶段放宽,重启晚市的食肆不少首晚即见顾客轮候,部份餐厅的周末订座已经爆满。餐饮业界估计,放宽首日饮食业整体生意增加两成。戏院、美容院、健身室等处所恢复营业,当中不少美容院的预约全满,健身中心更有市民凌晨即入场“做gym”,重拾锻练身体的习惯。不用餐饮或零售业界的统计,也可感受到这轮措施放宽带来的气氛较4月7日派发首轮消费券的更炽热,市民外出的意欲更大。

如此差异不难解释。早前餐厅没有晚市堂食,市民不能够跨家庭聚会,外出又受制于二人限聚令。虽然商场零售仍然开门做生意,但市民既没有多少外出节目,消费意欲自然大减,甚至连换季的需要也可以延后再算。说到底,消费券就好像金钱一样只为工具,若没有想消费之处,没有想购物之物,消费券难免没有用武之地。换句话说,消费券徒有交易价值,本身并没有使用价值,除非它能够换成货品或服务。

“辛苦揾来自在食”

香港人有句老话说,“辛苦揾来自在食”,意思其实如出一辙。除了一些人很热爱工作之外,很多人劳碌工作都是为了赚取薪酬,然后花在他们的生活之上。“食”当然是必需,也是很多人的兴趣所在,但我们也不妨广义一点来理解“食”,也就是各方面的生活享受。有些人为了“买靓衫”,有人喜欢游山玩水,也有人喜欢买新款电子产品,不一而足。由此看来,劳碌工作本身也只是一个工具,过喜欢的生活才是目的。一些人营营役役,慨叹“只得生存,没有生活”,也可以说是不幸地本末倒置。

工具和目的如果不区分清楚,事情很容易异化。最近中学文凭试开考,将会影响一众莘莘学子的前途。但公开试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工具,用以区分不同学生的能力,以及适合的求学前路。惟现实却是他们过了公开试以后,对于前路应该再往哪个方向走往往没有想法。即使是成绩考得好、能够入读“神科”的,也不就知道自己的人生志向。不知道是否香港中学阶段的生涯规划不足,公开试这个工具成了不少学生的目的。

分清工具与目的

又想一想特首选举。我们虽然手上没有选票,今届甚至连候选人也只得一个,但若撇开这些现实情况,问问香港人想谁来做特首,得到的答案可能只是“总之要普选”。落实普选当然没有错,也是《基本法》第45条所订明的目标,但普选作为一个选举制度,也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本身。即使落实了普选,我们还是要问香港需要一个怎样的特首,这个特首需要有哪些的政纲主张。提出治理好香港的主张、当选后落实政纲,才是选举这个工具所要实践的目的。

回到这届特首选举来说,唯一候选人李家超一再重申要“以结果为目标解决不同问题”,其实这个也只是工具或者手段,并没有说明要实践的目的是什么。过去多年其中一样困扰香港的问题,就是我们的社会经常只纠缠于工具,但对目的本身的讨论却很少。但这几天放宽社交距离措施后的现象便说明,其实香港人有很多生活想要追求,对美好的生活不是没有想法。如果为政者仍然无法改善市民的生活,不论是安居置业的需求,是吃喝玩乐的自由,或是合法地对实践政治理念的追求,这个政府也就是忘记了它的存在本身也是一个工具,服务市民、促进社会福祉才是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