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共存作口号 因时制宜抗疫路
台湾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周四(20日)公布当地新增2,481宗新冠疫情病例,创下两年多疫情以来最高纪录。当地随即启动轻症在家隔离机制,全台进入全面轻症居家照护管理阶段。而近日蔡英文总统亦作出最新的防疫指示,目前台湾要做的是“重症求清零、轻症可控管、正常过生活”。
至于面对国内上海等城市近日急剧增加的病例个案,中国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今月亦在《国家科学评论》刊发英文社论文章提出五点建议。当中除明确指出实施疫苗接种是实现群体免疫的关键等建议,更为重要的是有关文章提出在指定城市或地区应进行试点调查,并根据输入新个案的流行特点调整政策,以备安全有序地恢复社会正常运作。其实两地都同样是在维持疫情可控的形势下,逐步修正其防疫政策,态度值得香港方面参考。
应变疫情不是一本通书用到老
事实上,两岸近日都受病毒Omicron所影响,急剧增加的病例都惹来社会怀疑过去两地采取的抗疫政策在这波疫情不能再收到预期成效。尤其是上海封控期间,2,500万人的生活物资供应就一度成为上海市政府难题。加上不少新增病例均属无症状感染的个案,坊间遂有不少批评声音,形容目前的“动态清零”政策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甚至有外国媒体把中国政府坚持“动态清零”的政策简单归咎于中国政府的“偏执”。
但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近几天已呈下降趋势,上海市部份区域亦达到社会面清零目标,即是已确保新冠病毒不在隔离区以外传播,这种政策的积极作用始终不能否定。当然政策背后所牵涉的经济和人力成本仍然有其讨论空间,所以负责经济事务的国务院副总理刘鹤近日亦指示核酸检测结果应48小时内全国互认,并实行“即采即走即追”闭环管理,不得以等待核酸结果为由限制通行,逐步改进政策措施,尽量平衡疫情和经济的影响。
至于同样采取清零政策的台湾,当局亦在维持“清零”目标下调整防疫措施,而非贸然改变整体的防疫策略,把过去两年多的成果付之一炬。所以当地卫生部门虽预期未来几星期个案人数将“破万有可能”,但仍强调“病毒共存”并非适合的字眼,只是启动轻症在家隔离机制,同时把现时的防疫目标改为减灾或有效控制轻症病例,未来亦会以药物准备、疫苗施打和轻重症分流为抗疫重点。
合适的抗疫道路不是靠口号
其实两岸的防疫政策调整都充份说明了防疫抗疫是因时而制宜。病毒Omicorn虽然传播力惊人,但却不代表必然是向“与病毒共存”发展。内地省市因为封城措施牵涉庞大的经济代价,甚至影响到全球的供应炼,因此中国政府便着力微调政策减低影响;至于台湾方面,虽然可预计疫情将以大规模爆发,但目前亦正是参考过香港情况而及早准备,方向仍然是可避免走向“共存”。
香港近日疫情已相应回稳,或者有人以为香港应学习欧美社会逐步走向与病毒共存。然而,如果失去了防疫抗疫的既定方针,措施政策只是有样学样,结果亦只会是邯郸学步,失去了方寸。所以香港目前应该做的是尽快汲取经验,调整策略以备下一波疫情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