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封城亡羊补牢 香港官员值得反思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近日内地疫情再次局部爆发,除了疫情最严重的吉林之外,上海亦有大规模爆发之危机。上周上海的本土案例持续增加,虽然大部分为无症状案例,不过数量庞大。按国家卫健委通报,周日(27日)上海确诊50例,另外无症状3,450例。上海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等指出存在爆发风险,必须采取果断措施。

周日晚,上海疫情防控办突宣布翌日起实施两段式封城。以黄浦江为界,浦东首先在本月28日5时至4月1日5时封城;浦西则在4月1日3时至5日的3时封城。期间除“保供”(确保生活必须品供应)企业和人员外,所有人足不出户,住宅实施封闭式管理、人车只进不出,并按切块式及网格化进行全民核酸检测。

上海疫情趋严重,3月27日上海通报本地确诊50例,另外无症状3,450例。

开放之路仍漫长

上海选择封城并非一个轻易的决定。除了2020年最初的全国封城之外,过去内地疫情多次复发,上海都未有再采取封城及全民检测等措施。一直到上周六(26日),吴凡仍指上海将不会封城,因为“上海不仅是上海人的上海,还承载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呼吁市民“要有大局观”。不过此番话才落地一天,上海便改变了主意。

摆在上海面前有两个很不同的策略:深圳和香港模式。深圳在疫情之初便果断地选择封城,花了只一周(3月14至20日)便已控制疫情,周日深圳包括无症状病例的本土案例只余7例。另一个案例香港则从早期便坚决不封城,也不全民检测,希望有限收紧接触便能控制疫情,不过众所周知本港防控只能以失败形容,第五波疫情至今估计已有超过百万人确诊,更夺走了超过7,000人的生命。

经济固然重要,但正如吴凡所说,上海不只是“上海人的上海”,上海采取什么的防疫政策最终仍取决于现实。上海过往能不封城是因为这也能控制住疫情,现在疫情有极大扩散风险,便不能再以之前的心态去处理。所幸的是上海的防疫官员勇于打倒昨日的自己,平衡过风检之后终于还是果断封城。

近来内地开始讨论开放的问题,不过从这波疫情的防控看来,开放之路还须要按步就班,不能操之过急。虽然新冠变种Omicron的死亡率和重症率都较低,但传播能力极强,在人口基数如此庞大的内地仍会造成相当大的疫情。

两阶段封城适合需要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都市,而且“承载了中国的经济”,论封城全检之难度,与香港也在伯仲之间,要不然上海也不会直至周六还希望能不封城。官员拿出了很大的勇气和决断力才改变主意决定亡羊补牢,同时也按上海特别的情况对政策作出了最大的调整。上海的城市功能不能完全停顿,因此才有了两阶段封城的设计,就像海豚的大脑左右轮班休息以做到24小时不间断的活动。而人口密集、检测人手等问题,则以切块式及网格化分区处理的方式解决。

2022年3月28日,上海,大桥上往日熙攘的车流已不见踪影。 3月27日晚间,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消息称,3月28日5时起,上海以黄浦江为界分区分批实施核酸检查。

即使我们不在“动态清零”和“与病毒共存”这两个名词之间多做争辩,但上海这种做法才是以行动证明没有“躺平”、尽力在控制疫情与保持开放之间作出平衡,负起了抗疫的主体责任。上海的行动也反映了香港并非没有办法,只是我们的官员欠缺认知问题严重性的触觉、作出决断的勇气、还有设计更好的政策的能力。应该反省的是为何疫情早期香港未能把握好机会作出决断,至今只能作为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