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废回收路遥遥 进度落后须急追

撰文: 汤文诗
出版:更新:

本星期二(4月19日),环境局向立法会环境事务委员会提交《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35》(下称《蓝图2035》)落实进展报告文件,提到政府有意在2023年下半年实施垃圾收费,并正考虑扩大本年内提交的《促进环保责任(杂项修订)条例草案》管制即弃塑胶产品种类,此外又会建议把塑胶购物袋收费水平由现时的0.5元倍增至1元。

特区政府去年2月公布《蓝图2035》,以取代上一份于2013年5月发表的《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13-2022》(下称《蓝图2013》),而立法会亦在去年8月通过了制订垃圾收费政策的《2018年废物处置(都市固体废物收费)(修订)条例草案》。按照《蓝图2035》所言,政府原先只打算在有关法案通过后给予12至18个月的“准备期”,以此计算法案最早应于2023年2月开始推行。

减废工作严重落后

早在九年前的《蓝图2013》,曾经订下要于2022年将每日都市固体废物人均弃置量减少四成至0.8公斤或以下的宏大目标,然而最新一份《香港固体废物监察报告》显示2020年数字反倒增至每日1.44公斤。面对达标无望窘局,去年更新的《蓝图2035》竟选择将此归咎于“全球回收市场逆转”,并且改将减废四成转为一个无具体年限、逐步推进的“中期目标”。

毋庸置疑,扩大管制即弃塑胶产品、尽早进行垃圾收费肯定有利于本港可持续发展,但当局过去相关工作进度却严重落后,譬如垃圾收费法案便是拖宕良久方才提交给立法会审议,结果导致它无法在2022年前落实施行;至于各项“走塑”政策,亦因为当局进行可行性研究、公众参与或咨询活动的日程宽松,导致整体实施情况晚于预期。

为了追回落后进度,政府必须加快工作步伐,尤其一些答案明显的问题应该不用多作研究检视。像是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早前的管制即弃塑胶公众参与报告,当中希望政府探讨推广兼具购物袋与指定垃圾袋功能的“两用袋”、要求私营企业提高环保措施透明度等,但是这些建议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其实显而易见,未必需要再走一大轮既定程序才去决定推行与否。

回收配套尚未到位

而真正促使社会减废、“走塑”,还得同时确保回收配套到位和提供合适替代品,无奈政府近年在此方面表现也是难言理想。就连《蓝图2035》本身,它的序言都不得不承认“香港除了人均废物弃置量偏高外,这类环保基建仍见不足”,有关状况在一年内自然难以出现大幅改变。况且正如减废四成一样,《蓝图2013》原定今年达致的55%废物回收目标,过去两年数字仅得不足30%,于是同样沦为了《蓝图2035》下的“中期目标”。

举例来说,塑胶产品主要替代选项一般为纸制品,可是屯门环保园的废纸回收再造设施/纸浆厂项目,自2018年首次招标以来不只一次“烂尾”,当局最新称租户今年动工兴建、三年后开始运作,已比《蓝图2035》预计后年竣工要晚。又如政府从2020年起在东区、观塘、沙田三区委办承办商提供废塑胶回收服务,但其后仍自我设限停留在“先导计划”阶段而非尽快在全港推行。

政府当局及社会大众都应该正视一点,那就是本港的回收减废工作已经远远落后于原定目标,而近年疫下生活模式令得外卖包装与医疗废物数量大增,进一步剧化了有关问题。垃圾收费、“走塑”与其他同类政策或许会带来一时的不便及经济负担,但我们为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不应该拒绝牺牲这些短暂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