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减”须集中收症、识别高危、保护其他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香港在第五波对抗新冠疫情策略失效,感染、重症和死亡人数和节节上升。医管局在周一(7日)强调要及早发现社区高风险患者和分流、分层处理染疫者,意味着局方改进抗疫策略,也能呼应内地援港专家梁万年建议的“减少感染、减少重症、减少死亡”目标。

医管局策略发展总监李夏茵在周一的疫情记者会表示,目前的对策是分流、分层处理染疫者,医院服务留给重症患者,其他染疫者在社区接受医疗服务和隔离,希望早发现社区的高风险组别患者。这些群组包括长者、幼童、临盆孕妇、免疫系统有问题者等。

分流患者,集中精力防止和减少重症,以及识别高风险群的纲领,正好呼应国家卫健委新冠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日前在谈及本地疫情时的“三个减少”、“四个集中”目标,即“减少感染、减少重症、减少死亡”,“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以及建立指标体系评估哪些人容易出现和要及时阻止重症。

2022年3月5日,内地专家组长梁万年,到土瓜湾社区检测中心视察。(张浩维摄)

抗疫目标早在 当下更应强调

其实“三减”、分层策略不是梁万年首创,特首林郑月娥在上月底的发言亦曾提及,但排在政府“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目标之后,亦拿不出具体措施。当下梁万年和医管局提升“三减”的重要性实属必要,毕竟香港过了疫症初期可以围堵患者的阶段,加上隔离安排又严重滞后,社区暂无办法切断传播链。政府和医院的工作应该转至救治病患,以挽回生命,同时令长者感到不被社会放弃,令市民保持希望。

而要减少死亡和重症,医管局要集中人手和资源救治。梁万年观察到重症患者牵涉多器官功能衰竭,故倡议把综合性、高水平医院专门收新冠重症者,在香港的处境,就是各医院联网内的龙头医院。这个做法在理念来说好事,但医管局不久前才划分天水围和北大屿山医院作指定医院,把非新冠病人送往其他医院,一刀切改变做法会添加医护在调配病人的时间。医管局周二(8日)宣布加入伊利沙伯医院在医院名单,相信可以善用龙头医院较丰富人手和设备诊症,或许是局方新目标下的新措施。就此,当局需要为院内非染疫病人做好转院安排。

第五波新冠疫情严峻,安老院舍的爆发情况令人忧虑。

重点跟进高风险患者 防染疫防转重症

妥善为病人分配医疗支援,同样有助减少死亡和重症率。医管局早前只按症状程度划分医疗优先次序,例如呼吁轻症者到指定诊所求诊,不应到急症室,惟没有同时按病患特征分布判别染疫风险,细致化监察工作。医管局现时划分70岁以上长者、5岁以下儿童、怀孕满28周的孕妇,以及免疫力弱等的人士为高风险患者,并推出措施及早洞悉病情转差的一群,例如主动致电他们提供医疗意见,安排有需要者到指定诊所就医,又会到安老院舍为确诊患者诊症,并将病情严重者送院。

另外,正因为院舍是长者染疫的主要场所,而染疫安老院舍已经增至全体逾八成半,政府要争分夺秒为没有染疫的长者注射疫苗和与染疫者区隔,以及为院舍员工实施闭环工作和生活,达到减少感染的目标。

第五波疫情在上月初踏入大爆发时期,政府和医管局没有及早制订分流病人和隔离院舍患者措施,最终令令公立医院超负荷,而医院和院舍也成为爆疫点。过去两三周政府更方寸大乱,官员空喊抗疫口号,市民苦等政府支援期间只能自救。医管局周一宣布分流处理新冠病人,医院集中处理重症病人,落实防死亡防重症的新目标,理顺医疗资源分配,理顺了香港抗疫方向,相信当中吸纳了内地专家不少建议。既然目标清晰,全社会亦要各就各位,按新方向落实和执行措施,一起打胜抗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