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老服务并没有“大幅度的进步”
劳福局局长罗致光周三(12日)接受港台节目访问时指,在其任内透过每年增加“买位”措施,终于首见整体安老院舍平均轮候时间下降至19个月,并且形容这个数字是大幅度的进步,但强调仍待加把劲。另外他又指过去两年均已增加“买位”数目,并会在未来两至三年均会继续推行,同时要吸引年轻人入行以增加安老业人手。
罗致光所谓平均轮候时间下降至19个月的情况,是指去年3至5月及7至11月间津助院舍、合约院舍及参与私营安老院“买位”近三个月内的综合数字,但事实上这个数字去年底已经回升至20个月,而且它还未有计及轮候时间更长的护养院宿位。
数字游戏难掩问题严峻
何况抽取年内其中几个月的低位来做文章,本身就未必足以真实反映宿位供不应求的程度。在罗致光上任前夕的2017年6月30日,护理安老宿位近三个月的综合平均轮候时间为22个月;而在前年10月与去年6月,轮候时间也曾经有过更低的18个月。不过,正如局长自己所承认的,在他任内这个数字最高峰竟然曾到达30个月以上。
五年过去,在持续“买位”的措施下,整体安老院舍平均轮候时间只有轻微下跌。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当中津助院舍及合约院舍的护理安老宿位平均轮候时间更由2017年6月的37个月,不跌反升至去年12月的41个月,说明局长形容工作有进步只是在自欺欺人,更意味单靠“买位”难以解决现存安老院舍宿位不足问题。
安老措施要多管齐下
政府以“买位”作为解决宿位不足的方案不是不可为,但当过份依赖单一措施,则会令政府处于一个相对被动的状态,难以更有效率地解决问题。“买位”措施本身亦欠缺受惠者视觉,侧重于安置老人,未有就如何提升安老服务质素作出跟进,难以更完善地实践“老有所属 ﹑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理想。
政府在2020年6月时通过了200亿元拨款,用于购置社福设施,但除了拨款及增设社福设施之外,当局一直都未有主动承担起营运工作,继续维持一贯责任外判作风。
为了何更有效及灵活地运用拨款,政府其实可以考虑研究发展公营安老院舍,一方面可以增设更多合格的安老宿位,同时又可以摆脱现在的被动状态,更可以对现有津助院舍提供服务质素的实际参考,长远有助提升安老服务质素。同时要提升行业待遇,令更多人愿意持续于行业中服务,避免人手不足影响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