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版序言】于品海:在变化中迎接挑战

撰文: 于品海
出版:更新:

《香港01》周报去年创刊时,不少人带着讶异的眼光问我,还搞纸媒,不是浪费金钱吗?这一次改版,同样有朋友问这个问题。对于两次的质问,我都有同样的答案——《香港01》周报对自己的前景和商业价值充满信心。这不是固执,信心是来自对香港和对媒体深入分析之后的判断。这次改版,只是香港01对自己各样产品不断改革、提升的一步;关心我们的朋友会持续看到这种改革的努力。
——《香港01》创办人于品海

2016年初,《香港01》创办人于品海在创刊酒会上致辞时表示,《01》希望透过互联网和媒体,寻找一个全新的讨论问题方式。(罗君豪摄)

2013年Graham家族决定出售《华盛顿邮报》,因为知道自己无法避免它的衰落,当时不少人视其为纸媒已死的证据。亚马逊创办人Jeff Bezos以2.5亿美元的低价将其收购,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彻底改革,从2016年的成绩看,《华盛顿邮报》再次成为人们赞誉的媒体,业绩甚至超越被誉为转型最成功的《纽约时报》。将纸媒视作垂死的行业,是短视生意人遭遇挫折时的浮躁反应。媒体人不思进取,尸位素餐才是传统媒体衰落的真正病因。互联网或许是印刷媒体历史上最严峻的挑战,但Jeff Bezos就是以互联网新人类的眼光看到传统媒体的价值。显然,只有直面挑战、勇于改革,用战略眼光审时度势的新媒体人,才会将互联网视为撬动媒体改革的支点。正所谓“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语句看似简单,但它既反映不同人对命运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挑战对不同人的不同意义。

今天的香港,前景充满不确定性,香港人正为此忧心。香港的新闻、音乐、电影曾是华人世界的榜样,她的发展经验曾被认为具高度参考价值,为中国改革开放做了积极贡献,更是不少地区转型的借鉴。这样的光景好像已经不再。同样,中国人曾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在过去170多年却衰落了。但内地最近30年的成就证明兴衰是周期性的,并不是某些人定义的“历史终结”,中国再次崛起已成世界今天的共识。既然如此,香港要走出目前的困境,重新成为人们艳羡的对象,为什么就会有种认为是不可能的胆怯?

《香港01》周报创刊时提出过这样的口号:是时候改变了!它既是对当时纷乱繁杂社会撕裂的回应,也是对媒体行业的希望,更是对新媒体人的期许!事实上,改变已经发生,应该继续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就好像曾经让市民高度不满意的特首、自以为占据道德高地的激进年轻人,无论他们如何相信自己的战斗力,或以为真理就在自己一边,但霸道、任性、胡闹都无法解决社会问题。他们一旦失去市民的信任,一切都可以在短时间内灰飞烟灭。历史的标准同样适用于正在参与特首选举的政治人物,民情的变化同样考验他们的智慧。如果不认识前车之鉴的意义,那么就会成了“塞翁得马、焉知非祸”。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融冰,也不可能一朝一夕。香港的困境从来不是因为回归或政制改革失败,更不是一个特首就能反转香港。不少从政者,无论是泛民还是建制的,都提出过土地和房屋改革建议,然而,他们是否已能说清楚问题的本质?如果不撇除各种意识形态偏见和既得利益计算,相信大家都只能含糊其辞,香港人将继续深陷高房价的迷思。

一直支持我们的朋友应该看到香港01愿意用更整体和深刻的视域剖析香港,还会尝试用另类思维检视各种选项,绝不故步自封、人云亦云。我希望01团队将精神集中到对既得利益阶层和社会不公义的批判,将市民从各种意识形态的混沌境界中解放出来,掌握社会的深层次结构问题,推动和拥抱变化,用诚意和智慧,一起探讨这个社会应走的前路。

这是一份为香港出版的周报,它特别注意到这座城市身处转型变化的现实。无可否认,一般人都害怕变化,特别是身为中产的群体。但我鼓励大家接受改变,特别是香港01团队,这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这个我们安身立命的地方。没有变化就没有进步、就会寸步难行,没有变化就包容不了更多的想像,没有变化就只有死亡。

变化是社会唯一的现实。不少外国智库的朋友问我,为什么如此相信中国经济将会继续高速增长?我的回答简单,因为这个国家依然有几亿人渴望改变自己的生活。中国人是勤奋的,她的传统思想是睿智的,能够欣然接受变化,这就是能量,只要社会继续鼓励人们释放能量,社会就必然进步。

对于香港,这里同样有着数以百万计希望改变自己生活的人,但其中不少人害怕改变。香港需要的不是外资或人才,而是要解开那些约束改革的意识形态桎梏,香港01要做解开这种束缚的积极势力,推动改革、拥抱变化。

很多人认为我对媒体情有独钟,总是放不下这个心头好。但我更认同另一种说法,就是我乐意与世界沟通,而且为了沟通,不惜一掷千金。我相信这样的沟通物超所值,而且可以为自己和公司创造丰硕的回报,而媒体就是沟通的最佳手段。人们为什么需要媒体,显然因为大家都不愿意独处,而且同样希望与世界沟通,不论它是以什么形式进行。

20多年前,我曾经与徐克导演合作在大陆拍摄电影,但结果让我们失望,当时的中国还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不具备发展现代电影产业的成熟条件。大约13年前,我通过拍摄一部小成本电影,重新研究大陆的电影产业链。结果是电影的口碑很好,在海外获得不错的收入,但在国内却票房惨澹。原因不在电影,而是当时大陆基本上很少电影院:电影拷贝成本高,令票价昂贵,观影人次寥寥可数,甚至应该说社会上没有观影的习惯,让电影投资人却步,商场就更不愿意提供适合建影院的场地,恶性循环让整个电影产业萧条,这就是当年的景象。

但别人认为的惨澹景象,我却看到了发展空间,更下定决心,将“赌注”押在逆转电影产业命运的源头上,发展数码拷贝(相对于胶片拷贝接近一万元成本,数码拷贝只需要一百元)和降低票价。通过这样的部署和努力,我们既成为全世界第一家完全用数码放映的电影院线,更成为中国第二大的电影院投资控股公司。如果将最近收购橙天嘉禾的电影院加在一起,2016年我们的电影屏幕数已经超过2,400块(香港同期是201块),票房超过30亿元人民币(香港是19亿港元),观影人次接近1亿(香港是2,600万)。对于香港01的未来,我们是用同一种态度和方法、同一样的决心和毅力面对,我们同样深信它会是成功的。

香港01的目标是与700多万香港人之中的200万建立关系。这200万人并不是用收入或财富、教育水平、性别、年龄来区分,而是考虑他们如何影响香港的改变,不论是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甚至包括创意、潮流、各种兴趣与专业等,也就是说,这200万人应该是引领整个社会前进的绝大多数。任何影响香港积极向前的动力,源头都不会离开这200万人,他们是这个社会最积极相互沟通的群体,或许这也是一种民主。

《香港01》周报是网站的孪生兄弟,周报就是要从这200万人里接触其中的十分之一,这些读者愿意用更多时间、更深入了解一些重要事情发生的原委,希望从中找到社会现状的全貌,甚或只是希望用自己习惯的方法进行沟通。周报改版就是希望更聚焦于满足这个群体的需要,减少他们阅读的负担,从设计上让阅读变得更简单。如果大家还渴求更多的变化,香港01的团队会毫不犹豫继续推行改革。

互联网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还改变着他们的思想和认识。但变化不会是凭空发生,历史的演进也不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互联网媒体依然是传统媒体的衍生物,他们之间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然而,将互联网媒体理解为把传统纸媒转为在网上出版,这是对变化的肤浅认识,就好像将历史视为只是记忆同样荒谬。当然,掌握变化是媒体人的天职,但一些人却认为媒体就是第四权力,那是卫道者在追求意识形态的独角兽,他们的战场或许是政坛,并不是媒体,因此不可能明白媒体形式的变化,将如何影响媒体的社会角色。

2月13日星期一,《香港01》周报改版蜕变!更多精彩内容,敬请留意:按此订阅周报

A01 张德江南下挺林郑 曾俊华还有机会吗?
A04 于品海:在变化中迎接挑战
A08 缘何有特首提名这道门槛?
B04 黄碧云:那阵尘灰扬起(你怎行到了去巴基斯坦?)
B12 街头工匠 路边的“香港制造”
B01 追查六七暴动 罗恩惠“墓碑式”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