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护照需要有充分规划

撰文: 汤文诗
出版:更新:

食卫局局长陈肇始则在周一(29日)的疫情简报会被问到本港否落实“疫苗护照”时,指相信市民期望政府推出措施,令新冠疫苗接种率续升,而疫苗气泡或疫苗护照是世界大流行,局方现时在探讨如何调节市民进入食肆须要接种疫苗的豁免细节。

其实早于上周六(27日),公务员事务局局长聂德权已经提出,为保障整体社会及减低市民感染2019冠状病毒病而出现重症和死亡的风险,需要探讨和研究推出疫苗护照或“疫苗气泡”措施。食卫局的反应迅速显示措施势在必行,然而局方亦有需要制定全面计划及厘定内容细节。

施政出发点应为保障市民

正如进出政府署所必须使用“安心出行”应用程式一样,疫苗护照或“疫苗气泡”措施的出发点应该是要以保障市民的健康以及控制疫情作为施政的重心。疫苗护照可以减低社交活动的传染风险,但不一定可以令新冠疫苗接种率上升,两种不同的目的值得区分来看。

中大生命伦理学中心总监区结成周二(30日)在电台节目中就指出,市民对于合理限制可以接受,前题是限制必须合理,例如以防疫为由去实施疫苗护照措施,当中就存在了两者关连的正当性。如果疫苗护照与推高接种率有正向关系,固然有利于社会安全,但如果采取疫苗护照措施后仍无助大幅推高接种率,届时若要再收紧措施的话就会令措施本身失去正当性,有机会引起社会反弹。所以政府在推出新措施时,更应著眼于限制的范围及程度是否合乎比例,及目的与手段是否相称。

香港中文大学生命伦理学中心总监、医管局前质素及安全总监区结成(资料图片/卢翊铭摄)

细节需要厘定

《香港01》上周六报道,由“康健国际医疗集团”营运的伊利沙伯医院新冠疫苗接种站,有疫苗接种中心护士疑为不愿接种疫苗的亲友“扮打针”,以便开出打针证明。这种案件相信是少数,但也意味著疫苗护照可能从本质上就存在了漏洞,局方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整套监管制度,做好辨伪措施,避免措施反倒成为了防疫漏洞。

此外政府亦要完善豁免人士的类别,以及其他应对措施,避免重蹈强制“安心出行”的覆辙,令部分有需要人士无所适从,更要避免造成歧视。例如对于视障人士,政府可以考虑设计实体版类似针纸的疫苗护照以供他们使用。

公共卫生及个人自由在疫情调控之下难免会产生冲突,所以政府在推出新措施时应要有更全面的考量,同时在措施生效前,必须清楚交代获豁免人士的细节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