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足适履无助解决无家者问题
近日东区民政事务处、运输署及路政署向东区区议会交通及运输事务委员会提交文件,提出拆卸位于北角电车总站旁、糖水道路段的行人天桥。当君指该处环境卫生问题长期对社区造成滋扰,而天桥部分上盖亦在去年大火后受损运输署审视过后则认为地面设施已足应付行人过路需求。按照政府建议,天桥会一直关闭至拆卸工程开展,而附近行车线亦需要在施工期间临时封闭,项目预计需时两年才能完成。
自运输署于1993年在英皇道地面加设行人过路处后,涉事天桥的使用量一直偏低,不但变成露宿者聚集地,更有大量杂物放置其上,再加上近年有大量野鸽聚集,更令该处卫生环境每况愈下。无独有偶,去年4月天桥又发生了一场大火,火势蔓延至大半条天桥,严重程度连天桥顶部都烧穿,及后须由政府围封检查,并且设立铁丝网及铁闸禁止市民进入。
露宿者问题并未解决
表面看来,拆卸天桥对该区似乎是有利无害,但局方并未考虑对原本聚集于该处的露宿者作任何安排。即使天桥被拆卸了,这批露宿者亦不会就此消失,只会迁移到另一个露宿者聚集地,例如同区的公园及北角码头等。
而从打击露宿聚集地的角度来看,是次拆卸天桥根本就跟当局过往所为一脉相承,对长远解决露宿者问题无甚帮助。在现时政策未为露宿者提供足够协助的前提下,港府却对他们作出驱赶行动,其实只是拖延问题而已。
作出支援比打击工作更重要
况且以上述手法应对露宿者还有机会造成反效果,对政府的管治形象带来负面影响,2012年深水埗通州街露宿者清场事件就是一例。前年冬至期间,康文署人员联同数十名防暴警员到场驱赶深水埗通州街公园一带露宿的无家者,在不足三分钟通知的情况下把对方家当视为垃圾给丢掉。其后14名无家者在社区组织协会帮助之下,入禀小额钱债审裁处向政府索偿,而案件正好便于本周二(9日)正式开审。
根据“全港无家者人口统计调查2021”报告,现时本港无家者人数约为1,532人。虽然无家者只占香港极少数人口,但并不代表社会可以对他们置若罔闻或作出不尊重的对待。无家者往往因为欠缺稳定住址而无法申请政府福利及津贴,同时近年又要遭到疫情双重夹击,令他们难以累积重投社会的动力及生活资本。既然打击手法无助于应对露宿者问题,政府更应多思考可以如何协助及支援他们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