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浪费、研发未来粮食 香港岂能缺席
内地政府和研究机构在粮食政策和研发范畴有新消息,一是公布《粮食节约行动方案》,二是宣布能够大规模用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质,达致减排和减少依赖农产品。粮食危机是全球问题,内地政府倾全力提升粮食安全,但香港政府仍然停留于叫人莫做“大嘥鬼”和厨余回收,实在大大落后形势。
环顾历史,多少的社会混乱是因为缺粮引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去年发表报告,警告到“十四五”期末的2025年,内地可能出现近1.3亿吨粮食缺口以及耕地短缺。
内地要求粮食产业链节粮减损
内地政府深谙粮食需求和气候变化影响同时增加,加上供应链不稳,故要透过节粮减损和打击浪费以强化粮食安全。全国人大今年4月通过《反食品浪费法》,为公务活动用餐设标准,又容许餐饮业者对浪费食物的顾客额外收费等。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表《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列明要在2025年实行整条粮食产业链节粮减损,并举出多项措施落实反食品浪费。
在生产层面,《方案》要求减少农作物收获损耗,善用粮油加工副产物,发展替代饲料。在物流层面,《方案》要求改善粮食储存,减少运输期间的损耗。在消费层面,《方案》要求餐饮行业纠正浪费,加强公务活动节约用餐,减少个人浪费和利用厨余。科技和政府机关的角色相当重要,前者旨在提升仓存技术、管理和分配,提升材料和成品质素,后者旨在确保措施见效。
减少浪费极其量是提高现有粮食生产和使用效率,但若然某段时间气候水土真的不利收成,粮食仍会出现短缺。世界各国正在探索诸如植物肉、减少饲养动物的碳排放以至动植物以外粮食生产等方法,而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与私人企业在周日(30日)则宣布研发出由一氧化碳及氨合成至蛋白质的工业方法,毋须经过自然界固氮程序,有望大大减轻依赖国外大豆饲料,以及增加营养来源。
港府惜食策略零敲碎打
然而,港府对粮食供应的工作,多年来停留于储备食米的层次,在产业链的上下游甚少着墨,“大嘥鬼”只是劝谕港人惜食,即使立法会在今年8月通过垃圾征费法案,但亦是局限厨余回收。部分立法会议员及关注组织多年来倡议食物《好人法》,拯救食物之余,豁免出于善良意愿的捐赠者承担一定法律责任,但政府屡屡拒绝,令不少没有变坏的食物白白被弃置。联合国环境署《2021年食物浪费指数》报告引述香港科技大学统计,本地人每年浪费101公斤食物,较全球平均数74公斤为多。
更重要的是,港府过往似乎冷待食品科技研发,错过担当先导者良机。近日“维港投资”创办人周凯旋表示自己在向某地政府推介旗下合成生物科技制造的食物时,遭到对方以没有兴趣及欠缺土地为由拒绝探讨,外界多数猜想她所说的即为特区政府。即使土地真的是限制,港府也可从培训人才,引入资金和技术。也许食物科技的技术水平成就未必比得上一氧化碳变蛋白质这么革命性,但至少港府能在解决人类生存危机和粮食生产有贡献,留名后世。
近日内地在粮食问题的政策变化和科技进步,正正足以给香港带来启示,那就是不论人口、农田多与少,也无阻政府增加生产和供应。况且在香港谈粮食安全、粮食保障,其实一点也不遥远,由减少浪费、改善物流和管理,到研发未来食物,我们有很多东西可以做,关键是政府决心担起主导角色,为市民以至人类的福祉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