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国名事件折射政治不信任
日前特首记者会上把国家名错印成“中国人民共和国”,性质上是手民之误,尽管出错的字眼是不应该出错的国家名字,令事件多了一点复杂性。但更重要的是,事件引起的讨论折射出另一个层次的问题——政治不信任。
立法会议员何君尧日前表示,布景板经过重重工序但错误却没有发现,事件非常离谱。有内地背景的紫荆党亦批评事件属“常识性错误”,值得公务员团队集体反思,并反映香港国情教育不足,部分公务员缺乏对国家认知。
出错的字眼为国家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本应是工作人员应当严谨处理的部份。加上反修例以来香港社会多次被指“离心离德”,对国家有拒抗心态,甚至有分离主义的思想,因此错字被放大来看也是意料之内。
错字手民之误 舆论反映猜疑
其实错字本身没有什么好讨论,个别事件很可能就只是手民之误,不应该被上纲上线。但每一件事情引起的现象及意义解读,都只能放在其时空脉络来理解。错印国名事件被一些人放大来看,提升到国家认知或意识不足的问题,本身便折射出当前社会脉络和政治气氛。
即使错字事件不足以反映个别人士的国家意识程度,但建制派对此感到不满,政府官员对此感到尴尬,本身是因为当前的政治气氛充满了不信任。内地认为香港社会充满对抗心理,香港社会也自觉一些人在抗拒国家,这件事情被放了在这个脉络角度来理解,其政治意味便大得多了。
紫荆党建议政府日后在身分证上加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称,其意义便不在是否加上七个字与否,而是试图透过一些具体的安排,加强香港社会的国家意识,或至少是加强香港人具国家意识的客观观感。我们希望政府内部能够问责,开诚布公地承认错误出了在哪些部份,重点也不在个别人员的惩处与否,而是以此展示政府的重视程度。
但归根结柢,外在的措施或安排也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本身,最重要还是让香港加强国家意识,与内地重建政治互信。有了互信,大事往往能够化小;缺乏互信,小事容易被化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