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债务危机 源于政策选定赢家?
中国恒大集团卷入债务危机已经一段时间,至今公司的现金流仍未安定下来。过去几个月,恒大的债券价格和股价都不断下挫,各大评级机构也纷纷下调其信用评级。本周四,市场分析机构REDD更引述消息人士指,恒大已通知两间银行将无法支付本月21日到期的贷款利息,破产风险可谓愈来愈大。
恒大当下的状况,自然因为管理层的营运有问题,但宏观一点看,这也与中央政府近年全力打击内地房地产价格有关。中央多年以来强调“房住不炒”的理念,今年初更推出硬招限制房地产按揭等,这使得内地楼市交易量与价格近期持续低迷。对于像恒大这样的地产发展商而言,政策打击了它们的收入,令现金流容易出现问题,原本依靠借贷勉强维持的经营陷入困难。事实上除了恒大之外,近来内地已有一些较小的房地产发展商倒闭,更有陆媒统计平均每日都有一间内房企业倒闭,显然整个行业都受到政策影响。
政府“选取赢家”
中国政府这样以政策改变市场,将会人为地令到某些行业成为“输家”,某些行业成为“赢家”。房地产业在中国近年的改革中毫无疑问便是政策的“输家”。在自由主义经济学中,这种由政府选取赢家输家的行为称为“选取赢家”(picking winners),这种由公权力作出凌驾性的经济管理被认为既不公平,也没有效率。
自由经济主义者往往认为,只有市场才有资格决定胜者与败者。一门行业能否成功,应取决于市场供求等基本经济因素。而且,市场作为一个效率最大化的象征,通过市场原则决定的胜者败者倾向于将社会经济的效率最大化。反之,政策引致的成功与失败都是因为带有人为或政治偏见,则并非最佳的选择。
市场一定比政策好?
然而,市场的决定是否一定比政策决定来得好?从某种意义上,市场决定的确是达致效率最大化的最佳方法,然而这个“效率”所追求的东西又是否就是整个社会所需要的,就是另外一个问题。
市场提升的效率是制造利润的能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指出,资本主义的运作方式是“M-C-M”(金钱 > 商品 > 金钱),商品只是一种中介,最终目的是通过商品交易得到更多的金钱。市场的效率说到底只能说是累积资本和制造金钱的能力,而这恰恰未必就是社会所需。
以房地产为例,在市场经济中,房地产业成功只代表了房地产是累积资本一个比较好的方式。然而,对于真正要生活的人而言,他们需要的不是资本而是有可以安居的住房。楼价不断上升将使很多人连房也买不起、租不起,试问这种“效率”又怎会是社会真正所需?这种对资本公平的市场原则,对广大的民众而言又到底是否“公平”?
政府政策和市场互有长短,政策并非万能,但市场也未必一定优胜于政策。最终我们必须问,社会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只有按实质情况利用好政策和市场两者,才能得到合乎整体所需的经济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