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奥运热潮 可从学校着手
东京奥运落幕,港队选手力拼佳绩,历史性夺得一金两银三铜。运动好处不容多说,难得奥运掀起港人运动热潮,社会应该捉紧时机,将之普及,当中学界的参与不可或缺。专上院校在吸引运动人才入读并提供各项支援外,亦应从增加学生体育课时和扩大比赛规模着手,鼓励青少年参与运动。
政府廿年前推动运动精英化、普及化和盛事化。其中的普及化,包括推广学校体育,让青少年锻炼身体,发展运动潜质,晋身年轻运动员。政府交代几项措施,例如推行“学校体育推广计划”,资助学生运动员购置个人体育装备、教练和课程费用,鼓励学校开放设施给体育团体举办活动,以及资助团体举办校际比赛。
以上普及化措施有所进展,例如在开放校园设施方面,参与的学校由2017/18学年的12家增至2020/21学年的60家,同期提出租借体育团体的数目由15个增至38个,参与者预计逾9,100人次。然而,普及化的范围现时仅及中小学和特殊学校,未及专上级别。这是否意味着普及化进程在专上程度就止步?
专上院校可做更多
即使不少学生热衷课余运动,但课堂的角色不可代替,例如学生可以接触主流以外的体育项目,有机会启发其兴趣。外界批评中小学体育课占整体课时太少,有研究指本地体育课时每周平均90分钟,比起南韩、日本、内地和美国等地短。
相比之下,专上层面的体育课时更短。大部分院校只规定学生毕业前修读两门项目,大学生通常在一、二年级完成学分后就可“绝迹”运动场。当民众在求学时期也未能维持起码的体育运动量,投身职场后就更难达到。这个推测不是空想,卫生署2018/19年度健康行为调查指出,进行“休闲相关体能活动”的港人比例,稳定地随年龄下降。因此,专上院校可考虑要求学生参与更多必修体育课堂,确保在学期间维持一定运动量,配合政府运动普及化的目标。
担当盛事化、精英化的桥梁
这并不是说专上院校在推广运动毫无建树;它们也在培养运动精英。现时本地资助大学和部分私立大学也有其运动队,举行校际比赛,又积极以奖学金吸引在中学时期已是精英水平的运动员入读。今年出征东京奥运的健儿当中,有些正在大学就读。其实,青少年在专上院校入学初期大概在18岁左右,发展运动虽不算早但未算迟,仍有几年时光踏进技能高峰,院校就能充当普及化到精英化的桥梁。
若把香港和诸如美国的大学相比,两者重视运动的程度距离更大。美国的著名大学普遍把运动发展成商业盛事。大学联赛的电视节目、商业赞助和门票收入为大学带来可观收入,例如由65家美式足球表现最佳大学组成的“五强联盟”(Power Five Conferences),去年收入高达29亿美元,足以证明在国内的吸引力。香港近年的专上联校比赛也引来运动媒体直播,但远未称得上本地大事。不过从另一角度说,专上学界的盛事化大有发展空间。撇下上述较为功利因素,在大学营造浓厚的运动气氛,也可持续鼓励学生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