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坚尼系数不是用来卸责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星期日(8月8日)在新一篇网志重提香港贫富悬殊问题,批评“一般学者、传媒与时事评论员仍习惯以香港的税前和福利转移前的坚尼系数”并不公允,又指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早前发表《世界竞争力年报》一样采用按照除税及福利转移后住户收入计算的香港坚尼系数。

根据政府统计处的解释,除税后住户收入是指减去其成员缴纳的薪俸税、物业税、差饷及地租,而福利转移则包括教育、房屋及医疗福利等实物形式福利。按照2016年中期人口统计的数字,香港平均总住户每月收入除税后较原本合计约低7.2%,而除税及福利转移后则较原本合计高约4.3%。

罗致光。(罗君豪摄)

本地收入不均持续恶化

无论采取什么计算方式,香港自回归以后贫富悬殊问题持续恶化,仍然是不争事实。香港在1996年按原本、除税后、除税及福利转移后收入编制的坚尼系数分别是0.518、0.508、0.466,而2016年对应数字则为0.539、0.524、0.473,三者于20年间都录得了升幅,可见市民之间收入不均的程度一直在扩张。

另外,罗致光还在网志中提到要将香港跟其他国际城市、金融中心的收入不均情况进行比较才算“合理”,并且举出美国纽约市在2015年按原本收入计算的坚尼系数为高于香港的0.551,但他似乎没留意到这个数字随后几年有所回落,先在2017年跌至0.5504,到2019年再降至0.547,跟香港的差距也是愈来愈窄。

事后补救无助结构问题

况且各种福利转移本质上都是政府采取的事后补救措施,故此除税和福利转移前的原本住户收入不均往往更能呈现整个社会的结构性缺陷。当普遍意见认为坚尼系数大于0.4就属于高的时候,香港居然却是投入政府福利以后仍然未能摆脱这个境况,这只能说明我们的贫富悬殊实在相当严重,必须设法从根本地革除问题。

贫富悬殊问题趋严重,香港潜在的阶级矛盾俨如火药库。(钟伟德摄)

其实过去几年,罗致光已经不只一次撰文叫人注意坚尼系数的计算方式,他在2018年9月曾指坊间评论只看税前坚尼系数是“基本分析的错误”,到2019年5月又比较过香港与法国在除税与福利转移前后的坚尼系数。不过,他今次依然不得不承认《世界竞争力年报》最新排名反映了“香港的贫富悬殊在64个经济体系中,仍是处于最高的三分一之中”。

明明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个月才公布中国大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地政策也继续强调“共同富裕”重点应该放在增强前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能只看整体数字表现。那为何香港负责劳福政策的官员,去到此时此刻仍在“科普”坚尼系数不同计算方式?比起搬弄数字,他应该尚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