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吝啬、配套不足的公屋轮候现金津贴
本星期四(6月17日),房屋署署长王天予宣布将于月底推出为期三年的试行计划,为现时非居住于公营房屋、没有领取综援且轮候公屋逾三年但尚未获得首次编配的公屋申请者提供现金津贴。计划由房屋署负责执行,估计大约90,000个申请住户将受惠,而他们仍须符合基本的编配公屋资格,包括每月总入息、资产净值没有超过香港房屋委员会所规定的限额。
去年1月,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宣布要推行十项民生政策新措施,其中一项即“为非公屋、非综援低收入住户提供现金津贴”,借以在公屋供应未到位前纾缓基层巿民因长期租住私楼的生活压力,但是相关措施迟迟未见成事,譬如落实“$2乘车优惠”计划延展至60岁以上人士最快也要明年首季,为低收入人士代供强积金更有消息指要到2025年后方可实行。跟此期间政府瞬速推出协助雇主支薪的两期“保就业”计划相比,办事效率实在不可同日而语。
继续漠视单身人士需要
现金津贴试行计划在宣布年半后终于出炉,但其资助对象还是排除了正在轮候公屋的非高龄单身申请者,这是因为“高龄单身人士优先配屋计划”下的轮候公屋者在配屋时则必须年满60岁。由于现金津贴试行计划同时要求申领住户家庭成员不能居住于公营房屋或领取社会福利署的综援,所以这些单身申请者可以说未曾享受任何政府补助,然而这明显不代表其生活景况会比其他家庭或老龄申请者好。
撇除外籍家庭佣工,香港在2011年时从未结婚或因丧偶、离婚、分居而单身的15岁至59岁人士有207.3万人,已婚的15岁至59岁人士则有255.1万人,两者比例约为81:100;及至2019年,单身及已婚的非老龄人口分别降至199.3万人及240.1万人,可是两者比例则变为83:100,足以说明这个年龄阶层的人单身趋势正在扩大。他们选择不结婚本来可能便跟自身的生活条件恶劣有关,港府反而以此为由拒绝补助他们可谓倒行逆转。
欠缺租务管制配套措施
就算对于获得了现金津贴的家庭住户,他们得到的补助也未必能完全进入自己的口袋。上月政府统计处公布以2019至2020年为基期的最新消费物价指数时,反映住户每月平均开支在6,500元至27,999元间的甲类指数里住屋开支权数就高达40.46%,故此大部分的受惠住户应该都需要将补贴金额用在房屋租金之上。有轮候公屋三年以上的㓥房家庭住户于计划推出前后便被业主突然加租,背后原因很大可能就是市场普遍解读他们获得津贴主要都是用来交租。
这种㓥房突然加租的情况之所以能够发生,事实上也跟政府扶助民生的步伐缓慢脱不了关系。毕竟在去年宣布的十项民生政策新措施里,紧接现金津贴的下一项正好便是研究推行㓥房租务管制,结果相关工作小组报告去到本年3月才能完成,具体立法更是遥遥无期,等同为㓥房业主趁机加租直接制造了空间。
今次现金津贴计划固然可以帮助一部分正在轮候公屋的住户,可惜它的具体执行情况可以看到港府管治团队对于帮助基层依然欠缺决心、做事继续拖泥带水,不仅借贬低单身人士需要来掩饰对动用公帑的吝啬,而且也因为未有配合㓥房租配而削弱了津贴的具体效用,变相让计划补助金额流入了业主之手。如果主事官员真的有心改善基层待遇,他们必须摒弃旧有思维,以“贴地”的作风设计有关政策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