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要避免通胀之苦转嫁民众
美国周三(12日)公布的最新通胀数据升幅远超预期,消费物价指数(CPI)同比大升4.2%,创下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的纪录,而只计算日用品的核心CPI也同比上升3%。即使去年因疫情影响而使基数偏低,但环比计算核心CPI仍上升0.9%,远超上月的0.3%,反映美国通胀水平正愈升愈快。消费性通胀快速增长,引发了市场进一步忧虑美国加息。但当美国通胀讨论如火如荼,中国最新公布的通胀数据却与此出现明显的差距。
从全球供应的角度而言,经济复苏推升油价、金属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其造成的影响必然也会波及中国的物价。的确,刚公布不久的中国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录得大幅增长,同比上升6.8%,比上月扩大了2.4个百分点。然而,虽然PPI上升快速,但4月CPI却只上升了0.9%,核心CPI同比也上升0.7%,虽然速度比上月仍有快增长,但幅度明显与PPI通胀有所差距。
国内CPI增速远不及PPI
CPI与PPI的差距反映全球性通胀正通过大宗商品价格等传导至中国内地,这尤其提高了生产者的原材料价格,并最终反映在以生产者为中心的PPI数据。然而,这种输入性通胀只停留在上游生产者,并没有再传递至下游消费者身上。消费者购入的产品通胀速度明显慢于生产者生产成本的通胀速度。
正常而言,生产者成本上升的话,在可行的范围内会尽量将价格转嫁予消费者,因此PPI的上升在一般情况而言也意味CPI会随之上升。然而CPI增速明显缓于PPI,说明生产者基于一些原因无法将成本转嫁消费者身上。其原因可能有很多,有分析指出,CPI未有跟随上涨的原因是国内经济虽然已全面复苏,但复苏也已经一段时间,而且增长渐趋平稳,在消费力并没有爆发性明显提高的情况下,难以将物价过度转嫁于消费者。很可能因此,由大宗商品所拉动的这轮原材料物价上升,很难传递到消费者身上。
政策防备输入性通胀
从大政策而言,中央政府在货币政策上非常小心,也是CPI没有大幅上涨的原因。从去年疫情以来,以美国为首全球性增发货币已这成货币非常宽松的局面。长期的货币宽松有可能造成物价通胀。中央政府有感于防范输入性通胀,在货币政策方面提早减低流动性。今年4月内地公布的金融数据都不及预期,例如M2同比增长8.1%,比上月低了1.3个百分点,显示政府正努力压止国内流动性泛滥的可能性。加上,中国经济正常稳健地复苏,并没有像美国直接派钱的财政政策,有效地限制了国内的消费者通胀。
虽然生产商无法将成本转嫁消费者将无可避免地影响它们的盈利,但从社会的角度而言,避免居民饱受快速输入性通胀所困,也许才是当下政策的主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