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划一劳工假、银行假 可创劳资双赢
在圣诞假期间,相信不少市民都能放下工作重担,外出玩乐,在家共叙天伦。然而,正值普天同庆之际,不少市民仍须埋首工作,看着日历上的红字暗自叹息。据2011年统计处数据,仍有约30.9%雇员放劳工假,其日数只有12日,比17日的公众假期(俗称银行假)足足少5日。社会已就统一劳工假与银行假有多番讨论,港府应积极回应,尽快落实。
本港假期制度“一港两制”,原于上世纪50、60年代,香港工业起飞,但劳工阶层却无法定假期保障,就算是初一、中秋等“大时大节”,也只能放无薪假,为保障蓝领阶级权益,港府在1961年,才立法定下6日有薪法定假期。在1999年,经多番讨论后,法定劳工假期增至12日;然而,仍是比1967年定下的17日公众假期少5日。当年劳工假未能与公众假期看齐,是政府与商界妥协的结果;但法定假期立法至今逾50载,劳工假、公众假期仍存在5日之差,实令市民大众难以接受。
香港已非工业社会 休假制度未合时宜
公众假期、劳工假迟迟未能看齐,主因是商界担心会增加营商成本。但香港已非昔日的工业社会,为配合工业发展而设计的劳工假期制度,明显不合时宜。且就算将公众假期、劳工假期统一为17天,对商界来说可能是利多于弊。
一方面,现时香港劳资关系难言理想,主因之一是香港工时之长冠绝全球,打工仔每个工作天都要长时间面对高压的工作环境,难免产生怨怼,认为雇主不体谅员工,除影响劳资关系,更恐影响雇员士气、拖低生产力。
若商界愿释出善意,接纳将公众假期与劳工假期看齐,应可为打工仔纾减一定的工作压力,以达改善劳资关系之效。毕竟,就算将两个假期统一,有关雇主的付出未必太多,按瑞银在2015年的研究指,香港人每年工作时数高达2606小时,若劳工假期由12日,与公众假期看齐至17日,只是相差五个工作天,以每天工作10小时计算,亦仅涉及50小时的工时,即港人每年平均工作时数不足2%,只要适当调度人手与工作安排,两个假期统一未必对营商构成太大负担。
另一方面,商界现时面对的最大挑战,是旅客数量减少,影响消费市道,解决方法之一是刺激内需,以带动消费。现时,约有140万只能放劳工假的打工仔,在5日公众假期仍须上班工作,纵想消费亦苦无假期。若全民都能享有17日公众假期,意味将释放更多本地消费潜力,为提振消费零售市道,注入新能量。
划一假期并非零和 劳资双方皆有所得
事实上,以假期带动本地消费的做法,在外地屡有事例,就如去年南韩经济在爆发中东呼吸综合症受创后,政府就决定增加一天光复节假期,以刺激内需。因此,增加法定假期,商界也可从中得利。
香港普罗市民盼公众假期、劳工假期统一为17天,已逾40载。商界应明白,划一假期并非劳资之间的零和游戏,而是可从中谋求双赢。社会上亦曾提及一些中间落墨方案,在保障劳方利益之余,亦设法减缓对商界的冲击,如上届特首选举,商界出身的候选人唐英年,便曾提出每一年递增一天劳工假,在五年内统一公众假期与劳工假期至17天,让商界特别是中小企有充裕时间应对。现届政府以至参选下届特首的候选人,应对此积极回应,提出将公众假期、劳工假期统一的具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