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退保渐见共识 港府“先易后难”落实

撰文: 赵钟维
出版:更新:

扶贫委员会于上周五(16日)讨论顾问咨询报告,指顾问公司收回的18,300份意见书中,多达91% 认同落实没有审查的全民退保。张建宗认为意见多属“范本式”回应,对结果有保留;但结合其他调查,难说这结果不能反映主流民意,政府不可忽视。政府现时既有多个方案,应考量如何调整,依循先易后难原则,积极、尽快提出社会认可而财政可行之方案。

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张建宗希望,明年年初能交代退保的方向及处理强积金对冲的建议。(资料图片)

这次的报告或确如张建宗所言,存在“水分”。他强调,是次收回的意见书中,有16,830份属范本式回应,即市民以同一信件底本回应,并“提醒”市民不要产生91%意见支持无审查退保的错觉。

但张建宗没有“提醒”市民的是,多项民意调查均显示,退保免审查确为“主流民意”。中大学者黄于唱(全民养老金学者方案的联署人之一),即结合7项民意调查作加权分析,结果显示近六成市民支持免审查退保,支持“有经济需要方案”亦近五成。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于年初展开退保公众咨询开始后,进行首个由学术机构进行的全港民意调查,即已显示近七成市民支持“香港设立毋须入息及资产审查的全民退休保障计划”。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于年中受107动力委托进行的调查,纵使用上“不论贫富”的字眼,仍有47% 市民支持。无论政府怎样推说,落实免审查全民退保难说不是社会主流意见。

当然,免资产审查在财政上有隐忧,政府顾虑有其根据。但是,政府与其再耗时于文字争论,不如先易后难,竭力推动其亦可接受的含资产审查方案。然而,政府应检讨目前建议的资产限额,以换取社会支持方案。

现时不少市民要求落实无审查方案,政府若然跟从虽能回应其诉求,却会对政府未来财政造成沉重压力(据“政府不论贫富方案”,退保若要维持运作至2066年,须对雇主与雇员大幅增收税款),对没有经济需要、也就是不需政府保障的长者发放退休“保障”金,也不符合有效运用财政资源的原则。

另一方面,“长寿风险”已然笼罩香港,市民的对退休后的生活忧虑也非无理。据日本厚生劳动省数据,港人的平均寿命全球居首,男、女分别为81.24及87.32岁。以65岁退休计,港人约须“应付”30年的退休生活。而据香港统计处报告,港人平均退休生活开支高达22,634元(不包含医疗开支)。这个数字对大部分市民而言也许是过于“离地”,即使以港大民意研究计划调查所得的市民估计开支(即每月12,600)计算,目前提出的有资产审查方案所提出的资产限额(即单身人士210,000与夫妇318,000)仍属过低。若无政府保障,手持数十万资产的港人,勉强只能应付首数年的退休生活。到真正步入七老八十时,则易陷入无所依靠的困境。

可取的方法,大概是政府提高资产限额,以说服市民接受。举例说,以每月开支12,600元、应付首十年退休生活计算,夫妇资产限额应为3,024,000;单人为1,512,000。补充说,周永新教授的全民老年金改良方案,资产限额也高达500万元。这数字定在怎样的水平才是合理,当然须经详细讨论。

放宽资产限额,可使市民老年尚可于“生存”以外,尚可有一定“生活”追求,也无须戚戚忧虑于“老晚年”的财政问题。也只有如此,政府才能真正对市民作“老有所养”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