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海明察|如何令港人更愿意留港消费
近年来,香港本地市场面临消费力持续外流的压力。大量港人倾向前往邻近城市进行消费,导致本地零售、餐饮及服务业增长乏力,市场整体活力有所下降。如何有效引导市民留在香港消费,已成为当前促进经济复苏、增强本地经济韧性的重要政策议题。要应对这一挑战,特区政府亟需从消费行为深层机制出发,科学设计政策工具,系统提升本地消费意愿,推动香港市场的可持续繁荣。
不少外国学者曾研究过相关的话题。例如,美国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经济学教授葛尼奇(Uri Gneezy)与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李斯特(John List)在著作《一切都是诱因的问题》(The Why Axis)中,提出了动机与激励机制理论。又例如,英国知名心理学作家哈蒙德(Claudia Hammond)在《大脑喜欢这样花钱,那样理财》一书中,则总结了消费决策心理规律。这些学者的研究分别从行为动因与心理认知角度,揭示了市民消费行为的潜在逻辑,此类研究或许对特区政府未来如何系统性提升港人留港消费有启示。
葛尼奇与李斯特在《一切都是诱因的问题》中指出,个体行为受制于复杂的动机系统,单一的价格激励往往只能带来短期反应,难以促成持续性的行为改变。针对这一点,特区政府若希望有效提升港人留港消费意愿,一方面可考虑设计更符合人性动机结构的多元激励机制。例如,除了传统的打折促销外,可引入即时奖励、小额返现、消费积分兑换和消费抽奖等方式,满足消费者对即时回报与趣味体验的需求。同时,还可结合科技手段,通过移动支付平台、会员应用程序等,实时反馈消费奖励,增加消费过程中的互动感和成就感,进一步提升消费者的参与积极性。
另一方面,光靠物质激励远远不够,更需要通过强化社会规范引导,将留港消费赋予更深层的集体意义。特区政府可以考虑在宣传中著重强调,支持本地消费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促进社区繁荣、保护就业机会、守护香港独特生活方式的一种责任感体现。通过讲述真实案例、推出“支持本地”标志认证、举办留港消费主题活动等方式,逐步建立起“留港消费即参与建设家园”的社会共识。国内外研究均表明,当消费者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具有明显的积极外部性时,不仅消费意愿更高,而且消费行为的持久性和自发性也会显著增强。这对于构建长期稳定的本地消费基础至关重要。
在消费心理学层面,哈蒙德在《大脑喜欢这样花钱,那样理财》中提出,消费者在支出决策时往往会将资金划分到不同的“心理账户”,并根据账户属性调整消费行为。基于这一研究,特区政府可考虑积极引导市民设立“本地消费账户”,通过与金融机构、商户合作,推出专属积分奖励、现金回赠或优惠计划,使留港消费在市民心理上获得独立定位与附加价值,从而提升市民在本地消费的优先级。同时,也应结合移动支付、电子钱包等工具,简化奖励获取流程,增强消费者对本地消费的即时感知与投入感。
此外,特区政府还可考虑充分利用小额消费的心理优势,推行“小额多频”激励模式,降低消费门槛,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更自然而频繁地参与本地消费。特别是在传统节庆、文化活动期间,可以通过情感营销,结合本地文化元素,营造更具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消费情境,进一步激发情绪性消费热情。通过在情感与理性两端共同发力,不仅能增加即时消费动力,更有助于培养市民长期支持本地经济的消费习惯。
针对消费外流中的“食客困境”(unscrupulous diner's dilemma)现象,即在集体环境中个体倾向搭便车、减少个人贡献的心理倾向,香港要破解这一问题,首先必须重建市场的公平感与信任感。葛尼奇的实验研究指出,个体的积极贡献意愿,与其对环境公平性及他人合作意愿的信任密切相关。若消费者对市场存有疑虑,自然更倾向于选择外地消费或干脆减少消费。因此,特区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推进价格透明化与服务标准化,严厉打击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行为,以及和业界合作,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从而营造一个公开、公平、可预期的消费环境。
在此基础上,公共传播也应发挥更大作用。特区政府及相关机构可以有针对性地讲述留港消费带动本地经济、支持中小企业和促进社区就业的真实故事,让市民具体感知到每一次本地消费背后的社会意义。通过媒体报道、社交平台推广、社区活动等多种渠道,强化“消费即建设”的集体意识,打破“个体努力无效”的消极心理预期。让市民明白,自己的日常消费不仅关乎个人便利和享受,也直接关系到社区的繁荣与未来。
此外,还可以探索引入轻量化的“社区消费回馈机制”,例如将本地消费行为与社区公共福利挂钩,消费积分可兑换社区服务或支持公益项目。这样既为消费者提供了实质回报,也进一步强化了消费行为与集体利益的正向连接。通过制度保障与情感动员双管齐下,逐步打破“搭便车”心态,形成积极参与、共同建设的良性消费氛围。
当然,笔者在此要强调的是,鼓励市民增加留港消费,并不意味著要限制他们前往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消费。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之间的人员流动和消费互通,是区域经济融合的重要体现,应继续支持和鼓励。关键在于,香港需要提升自身消费环境的吸引力和独特性,让市民在享受大湾区内地城市消费便利的同时,依然愿意在本地进行频繁而多样的日常消费。通过打造更具特色、更高质素的本地消费体验,使“留港消费”成为自然选择,而非被动留守。
与此同时,吸引更多境外游客来港消费,同样是提振本地市场活力的重要一环。特区政府应加大对外推广力度,突出香港作为国际都会的独特优势,同时结合本地文化、艺术、美食等元素,打造主题鲜明的消费旅游项目,吸引不同客群。优化入境便利措施、提升旅游体验质量,以及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联动宣传,也有助于扩大香港作为消费目的地的整体吸引力,形成本地市民与外来游客共同支撑的消费双循环。
综上所述,提升港人留港消费意愿,特区政府至少需要从激励机制创新、消费心理引导及市场信任重建三个维度系统发力,通过制定符合人性动机、兼顾即时利益与社会价值的综合性策略,既实现本地市场的短期刺激,也为香港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