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234”改组并非好方案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正在北京举行,议程第七项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草案)》,盛传立法会的地区直选被减至20席,功能组别为30席,重新引入的选举委员会将占40席。然而,此“234”方案并不适合香港的。

首先,根据目前立法会《议事规则》第46条,政府提出议案需要过半数议员支持就能通过,不用经分组点票。在“234”方案中,相信为建制囊中物的选委会议席将占90席中的40席,已接近一半,加上部份功能组别的“铁票”,意味政府推动议案可以毋须考虑直选组别以及其他界别的意见,对良政善治未必有利。

其次,是次立法会改组本身已是一次很大动作的调整。虽然考虑到反修例风波以来,中央政府和香港民主派的政治互信业已破裂,中央政府欲以政制改革来提高安全系数,但“234”方案显然是用药过猛,甚至可以说是霸道的方案,阻碍下一阶段的互信重建。须知道称其“斗争”也好,“整顿”也好,都只是现阶段的手段,必须为长远目标服务。改组方案应该尽量宽松,以促进中央和香港良性互动为大前提,以“一国两制”行稳致远为终极目标。

宽松而温和的方案更有利

事实上,以我们所知,“234”如此保守的方案,只是一些强硬派人士的立场。即使在建制派内部,也有不少人认为方案不应该过于严苛。在激烈争议之后,相信中央将会决定采取“333”方案,即地区直选、功能组别及选委会平均各占30席。当然,从民主派的角度看,他们在直选议席中既不能全数取下,在功能组别中又难以过半,最终仍然几近无可能在立法会取得“45+”以阻止政府的议案通过。但较宽松的方案必然令民主派的政治影响力较大,对政府施政的监督亦较强。更重要的是,较宽松的方案有利于民主派与中央重建互信,重新出发。

在现阶段谈重建互信,一些人可能会觉得天方夜谭,不切实际。但重建互信从来都不是一时三刻的事情,而是需要一段时间让各方沉淀及消化。2014年香港爆发雨伞运动,要求中央收回“831”政改框架,民主派翌年在立法会否决了政改方案,谁又想到2016年5月时任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暨港澳工作协调小组组长张德江访港,与民主党的刘慧卿、公民党的梁家杰、工党的何秀兰以及卫生服务界的李国麟会晤,促成回归以后民主派首次与中共最高官员的见面?

没有人有水晶球,可以预知未来的政治发展,但由于“一国两制”是中央治港的国策,而香港亦必须保留其独特性,因此我们相信重建政治互信是中央和香港共同的必然选择。即使现时仍在政治整顿的阶段,采取较为温和的方案也是较为合适,有利于长远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