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算案|政府创职位速度及岗位未能帮助市民
上星期三(2月24日)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表2021/2022年度财政预算案,当中建议沿袭去年做法再从“防疫抗疫基金”拨款66亿元在公、私营机构创造30,000个有时限的职位,然而按照过去一年经验,有关措施推行效率估计未如预期之余,还有可能会出现其他意想不到的问题。
去年4月20日,港府宣布推出创职位措施以防止失业情况恶化,已经预留60亿元推行“创造职位计划”,用于在公、私营机构创造约30,000个涵盖不同技能及学历人士的限时职位,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其实就是故技重施而已。按照今年初本港388.4万劳动人口计算,理论上开设30,000个新职位可以让未经季节性调整的失业率再下降0.77%。
招聘速度不如理想
牵涉政府拨款的职位聘请速度往往都比较缓慢,“创造职位计划”也不例外。去年6月底的时候,政府花了两个多月才聘请到700人;而再经过半年到去年12月底时,就任职位依然只有不足计划总额的14,000个。既然上一年度职位却未完成招聘,那么后续开设更多职位恐怕更会进一步拖慢相关程序。
须知“创造职位计划”主旨是要协助受疫情影响而失业或难以求职者尽快投入工作岗位,而且涉事职位起码有7,500个属于清洁支援、剪草杂务、防治蚊患等低技术工作,但计划整体请执行程序效率却如此低下,延宕即将整年都不能完成一半数量的招聘,速度之慢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倍添拨款或致延约
另外,从“创造职位计划”已知的开设职位领域来看,资助对象似乎并非优先考虑较受影响行业,例如当中有超过2,000个职位是来自资助金融服务业、本地金融科技公司、初创及其他有金融科技相关业务企业聘请人手,但据去年底《就业及空缺按季统计报告》可知金融、资讯行业职位空缺比例高于整体劳工市场平均,证明它们不应该是重点支援目标才对。
更加重要的是,陈茂波今次明明打算花钱开设同类职位聘请更多的失业人士,但政府开设职位程序一贯要求解释招聘必要性,而去年曾经聘请某人出任某职无疑是最简单直接的理据,因此倍增拨款最有可能的结果是相关职位延续“创造职位计划”已聘请者合约一年,变相减少了该批资源可以用来帮助的人数。
陈茂波在财政预算案演辞虽然开列了“支援就业”专节,可是撇除培训、进修等延后问题的内容以后,真正帮助就业措施仅有上述拨款延续“创造职位计划”一项,而前一年经验已经反映该计划存在招聘缓慢、对象失准的问题。如果政府推行纾困措施继续只懂拨款,不去思量如何堵塞漏洞、改善流弊,结果很有可能平白浪费公帑收得事倍功半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