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联倡改革 有其言更要有其行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民建联周日(1月31日)召开记者会,提出“变革香港”,包括“保障国家安全及稳定”、“政府更积有为带领经济发展”及“促进社会公平”三个理念定位,同时提出行政、经济、房屋、二次分配、青年、司法机构改革合共六大改革方向。无论如何,香港第一大党推动改革,是值得支持,但大家不禁要问,为何等到今天才有改革觉悟?建制派在政坛打滚了那么久,究竟有什么成就?对这个看似“觉悟”的民建联,香港人只能听其言及观其行。

在六大政策改革方向当中,民建联主席李慧琼认为行政改革至关重要,她指出除了引入问责制,整体架构和体制没有大改变,批评政府作风官僚、僵化和效率慢,副主席张国钧更直指“小政府大市场”不合时宜,要求政府更加积极有为。这些方向都是对的,而且值得肯定,甚至会令部份不谙政情的市民觉得民建联是积极有为的。但真正了解政情的市民,也会感到这个建制派大党后知后觉。

诚如民建联在记者会上所讲,香港确实累积了许多深层次矛盾,反修例运动只是矛盾结下的恶果。但何谓深层次矛盾,许多人都未必能够说清楚。其实,这并不复杂,简单而言就是社会欠缺公平正义、少数既得利益者垄断发展机会的问题。公屋供应不足、㓥房处处、生活成本过高、青年看不到希望,都是香港的写照。

香港改革已进入“执政时间”

这些问题不是今天才发生的,迟迟没有处理,第一责任人肯定是政府,但后知后觉的建制派恐怕也难辞其咎。建制派中又以民建联是立法会第一大党,李慧琼是前行政会议成员,张国钧是现任行政会议成员,这些优势都是泛民政党所缺乏的。何以有这么大的优势,建制派多年来却没有责成政府改革?这不是失职,又是什么?

李慧琼希望用半年时间希望说服现届特首及来届特首参考其倡议,但建制派应当明白,香港的改革已到了“执行时间”,而不是“倡议时间”,更不能只是在隧道口、小巴卖广告,做宣传。试问,当公屋一般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已增至5.6年,当大湾区其他城市正在高速发展,香港是否还要本钱继续等下去?

上世纪七十年代,港督麦理浩在短短十年内做了此前多位港督没想过要做的事,在房屋、教育、医疗、廉政等领域取得明显成就,许多老一辈香港人至今仍然缅怀那段岁月。麦理浩的执政表现说明了,只要精英下定决心改革,雷厉风行,社会面貌是可以焕然一新的。但当下的香港政府没有改革魄力,在立法会中“全面执政”的建制派也没有办法予人信心。对于这样的政治精英,香港人未有信心,实在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