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置居遇冷风 政府不应勉强前行
房委会策划小组委员会于本周一(11日)通过拨出部分兴建中的钻石山出租公屋单位为绿置居,涉及约2,100伙,今年5月接受申请。出租公屋需求本已殷切,市区公屋更是数量有限,政府理应率先让公屋轮候册人士上楼。再者,去年绿置居项目滞销,房委会没有对外交代原因和检讨未来方向便续推项目,绝不理想。
去年11月《施政报告》公布,房委会于2021/22财政年度推售4,700绿置居单位,分两批推售。周一公布选址钻石山前大磡村公营房屋项目,涉及2,112单位,来自兴建中的三幢公屋。单位按典型公屋标准设计,预计最快2024年首季入伙。
抢去市区公屋
不论从选址还是整体政策而言,这批单位根本不应该“染绿”。就选址而言,项目抢去本已紧绌的市区公屋单位。单看2020/21至2024/25年度公屋及绿置居兴建计划,预计两者合共落成约1.6万单位,计及已开售的葵青、柴湾项目,加上钻石山项目,绿置居单位已占约5,800个,比例有36%,绝对不少。
虽则现时交通发达,跨区迁移跨区工作是寻常事,但不少基层街坊的工作和生活全在市区,要是搬进新界地区公屋,通勤时间和金钱成本较中上阶层沉重,故尽量想留在市区。绿置居单位增多,势必破坏他们仅余的期望。此外,过去几年公营单位实际落成量低于《长远房屋策略》原初估计,相差超过一万伙。既然如此,政府更要把日后最大部分公营单位留给出租公屋。
再者,去年蝶翠苑和青富苑绿置居单位滞销,剩余约520个单位,面积大多数为300平方呎以下,为钻石山项目的销情添忧。这批绿置居单位按典型公屋标准设计,面积由约152至406平方呎不等,但因为官员曾称公屋和绿置居单位量可灵活调配,估计当中设计跟公屋分别不大。去年两个项目不吸引,就连单身申请者也非人人乐于认购。疫情减低公屋户置业意欲只是原因之一,地区偏离市区加上面积偏细也是原因。诚然,钻石山项目交通方便,吸引力未必进一步逊于去年项目,但单位面积小则相当“赶客”。他们会衡量既然居住公屋和绿置居的质素相差不远,那置业的诱因就不大。
绿置居再前进 弊大于利
政府勉强推行绿置居,只能再推现有租户离开公屋界别,收紧居住出租公屋的入息资产资格,或者令绿置居流进自由市场买卖条件更吸引。惟此举无异于为私人市场添柴火,一方面被“踢走”的公屋户找不到绿置居单位就只能租或购私楼单位,另一方面则鼓励绿置居住户在数年后放售单点阵图利。另一方法是“起大啲”,连特首林郑月娥早前也表示单位面积影响销情,但她直言绿置居面积增大就与居屋无异,似乎难以实现。
其实,去年绿置居滞销收场,为2015年落实以来首次,房委会以至政府理应深入检讨并对外交代,期间暂停措施,而非一意故行盲目再推。政府透过绿置居满足部分公屋住户置业梦,理念虽好,但绝不是当下要务。政府要分清房屋政策优次,首要满足市民对出租公屋的需要,以及规管私楼居住和租务条件,让他们得以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