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娱乐场所易酿传播 Staycation规管要灵巧
中大医学院一项研究发现,本港首两波疫情中,酒吧或卡啦OK等娱乐场所是出现最多传播次案的“主要接触环境”。研究分析本港自3月28日实施社交距离措施前后的新冠肺炎传播情况,并将之区分为5大类接触类环境,包括住所、日常生活、社交活动、工作或教育,及医疗保健。
中大医学院防治传染病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瑞山周四(19日)在电台节目上解释,本港食肆人流多,惟逗留时间短,多属短暂传播。反而娱乐场所入场人数不定、前往者多互不相识,逗留时间长,因此当有疫情爆发,传播能力会较高,容易群组接群组地扩散开去。
如研究指出,在首两波疫情期间,最长的传播链便是由一个酒吧群组开始,在26日内延伸至其余30个其他群组,影响达90人。李瑞山认为,若未来爆发第四波疫情,估计仍以娱乐场所为主,担心酒店“宅度假”(Staycation)会导致新群组爆发出现。在疫情期间应如何控限娱乐场所衍生的传播链,自然成为防疫的一大关键。
然而从政府推出的多项针对酒吧等娱乐场所的措施可见,酒吧自疫情之后营业时间受限、一度被禁止营业,业界生计无疑受到严重打击。一直依赖旅客生意的酒店业,若连“宅度假”的最后一扇窗亦被关上,不难预料酒店将出现财政压力。根据9月访港旅客数字,现时合计旅客人次只剩9100余人。政府在处理“宅度假”的潜在传播风险时,亦需要平衡行业生计,避免以一刀切形式打击业界生计,反让防疫变成裁员潮。
酒店何去何从 政府须清晰交代
因应近期梅窝酒店“宅度假”等群组个案出现,食物及卫生局周三(18日)公布,修例由本周五(20日)起将酒店纳入需遵守防疫措施的处所名单,将限制群组聚集的法例,由公众地方延伸至有关处所的非公众地方,令身处酒店内也须遵守限聚令。但对于酒店内的“限聚令”何时正式生效,酒店业界则仍须与政府开会商讨。
政府在聆听业界声音后要取得平衡,一方面防止“宅度假”成为下一波疫症温床,另一方面避免完全扼杀业界生意。如何在防范疫情同时,让市民在低风险地有社交活动,维持业界生意,确实是考验政府智慧的一大难题。另外也有市民即将入住酒店,或将于酒店聚会,政府宜尽早清晰交代安排,让各界及早配合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