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检测方向正确 提升效率成关键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疫情反复,政府上周收紧内地返港获豁免检疫人士的入境要求,并订立《预防及控制疾病(对若干人士强制检测)规例》,让当局可要求某类人士接受病毒检测,以及指明的医生可要求有病征病人接受检测。扩大检测固然能尽早找出感染者,切断潜在传播链,但检测出结果的时间及采样模式等都仍有待完善。港大感染及传染病中心总监何栢良周一(16日)在电台节目中指出,政府应规范检测化验时间。

早在8、9月,许树昌、梁子超、袁国勇等专家皆指出香港检测出结果慢的隐患。比如在9月的全民自愿检测中,一名女患者于9月1日采样,9月2日未有结果便已现病征,9月3日入院,4日才确诊。结果远迟于病征出现,让检测在防疫工作的预防作用大打折扣。更糟糕的是,若该患者为无症状感染者,那么在采样到确诊的3日间,便会不自觉地增加社区传播的风险。

今年7月单日确诊个案“破百”,市民纷纷到私家医院做病毒检测,导致多间医院检测额满,有市民为了一个筹号不惜在医院等候区苦等13小时。(资料图片 / 张浩维摄)

行政安排增加效率

现时,香港对于核酸样本送到政府化验所后,出报告的时间并未有明确承诺与规定。比如在清晨或上午抵港的乘客,多数会于同日下午取得结果。而在夜晚,有时甚至在下午的乘客,则需于检测结果中心留宿一晚等候结果。而根据何柏良指出,遇上公众假期,更有一定比例的样本未能在24小时出报告。市民若自行到诊所和化验所,有的需时1至2日,有的则可长达一周。也即时说,公私营检测都未能达到专家建议的24小时内出结果的标准。

但技术上,香港早在4月开始便已掌握快速检测的方法。医管局曾表示新的测试方法不仅不需要等候累积多个样本才能开始检测,只需一、两个小时便能出报告。也即是说,出结果快慢的差异更在于行政的安排,而这背后是香港化验师供不应求,及现时卫生署相关电脑系统仍较多依赖人手输入资料。在目前的局限下,香港政府可考虑加强公私营人手于特殊时期的合作及建立疫情下的快捷录入体系,并分出检测的优先级,比如本港市民的出游检测需求排后,高风险回港检测排前等,通过更有效率地行政安排,尽可能保证各级检测需求能够尽快予以结果。

政府在扩大检测后,采样的时间、模式同样影响防疫效果。比如在患者感染的头两天取样,往往会因病毒含量不足而呈现假阴性的结果。那么港府在实施扩大检测策略的同时,更要考虑何时何人需要多次检测。又比如香港较多采用的深喉唾液检测,其好处是市民可自行采样,既灵活也降低了人手压力。但另一方面,相对于鼻咽拭子检测必须由专业医护采样的模式,市民自行取样的深喉唾液样本或因采样方法有误,而影响最终的结果。因此,在扩大检测的同时,政府会否进一步规定不同人群的采样模式也是另一个影响防疫效率和效果的问题。

香港或正处在会否触发第四次疫情的关键转折点上,因此政府扩大检测后,须在检测报告输出、采样时间和模式的规管上克服现有不足,才能做到内防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