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知后觉的林郑月娥更应该反躬自省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近日接受《文汇报》等报章访问时表示,正研究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快推进与深圳和大湾区的创科协同发展。深圳40年来发展迅速,其在创新科技领域的成就非常显著,就连国家主席习近平亦赞誉有加。借助港深合作的机遇,突破经济发展瓶颈,达致产业升级转型,无疑方向正确,但林郑此时才懂得“研究”和“加快”合作,却是严重的后知后觉,也忽略了其过去怠懒的责任。

许多人都会同意,香港错过了不少机遇。当年无人机公司大疆选择落户深圳而非香港,无疑是憾事;腾讯主席马化腾在2017年曾批评香港在创科方面“总是觉得差那么一点”,算是很客气了。事实上,香港绝非“差那么一点”,而是早在激烈竞争中大幅落后——当旁边的深圳拥有完整产业链和浓厚创科气氛,而且还在不断招揽“天下英才”之时,香港河套区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则仍在计划中,首付新大楼预计要到2023年才启用。明眼人都看得出,再不急起直追,香港将会被历史淘汰。

林郑月娥曾任五年政务司司长,后在2017年起任特首,可谓影响著香港经济发展的关键八年。但直至上周在深圳出席大会并与习近平同场后,林郑月娥仿佛才如梦初醒,接下来的关键便是怎样落实发展方向。她提及香港的传统优势,包括具备高等教育和基础科研实力,但亦承认要把科研成果转化就是深圳的强项。香港确实有短板,但只要懂得借力打力,不难找到突围的机会。例如针对香港经济结构过度单一的缺点,林郑应该谋求在推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时,借助深圳在创新科技、工业制造上的优势,开拓香港的发展空间,为港青提供就业选择,克服困扰香港的“青年问题”。

香港缺乏创科氛围

值得留意的是,细读习近平在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不难发现中央希望深圳的创科发展能够幅射至香港,令香港也发展出浓厚的创科气氛。既然中央指明了方向,接着就这需要香港在政策上作出配合。例如港府有意吸纳被美国打压的海外华人人才,那么当局除了要为他们提供教席和其他相关资源,也要顺带思考如何制订适合香港长远发展的产业政策,特别是在维持香港的研发能力以外,适当地建立可以转化研发成果的工业体系,不要把生产程序全部“外判”给深圳。

另一方面,林郑指香港青年近年过分排斥内地和内地人。诚然,在陆港关系因反修例示威而跌至低点的时候加强深港合作,无疑会引起一些人讪笑,甚至被指弱化“一国两制”。但这种质疑之所以会出现,不也是因为港府官员在政策上管理不善,例如若非港府粗暴修例,把好事搞砸成坏事吗?不然,陆港关系未必会像现在那么差。

两地融合目前出现逆风,但大趋势是无法扭转的,这点可从商界和许多市民要求尽快实施“健康码”,恢复两地经济活动可知。港府现在应该做的是,尽快就香港的未来制订中长期发展计划,引导市民理性思考加强港深合作所带来的好处。香港政府要牵头推行经济改革,包括虚心学习深圳经验及其在创科方面的成绩,社会才能重新出发。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