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致光再证“保就业”计划偏重雇主
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在周日(11日)发表网志,反驳社会对第二期“保就业”计划效力较第一期弱的质疑,无奈这些反驳无法说服旁人之余,同时还再次展露出局长保雇主重于雇员的心态,至于第一期计划的种种漏洞,局长似乎亦是继续置若罔闻。
第二期计划申请个案15.8万,表面上较第一期的16.9万少,社会因此估计不少雇主都因为担忧未来而部署裁员。罗致光则在网志反驳称申请个案减少并不等于获批个案减少,并且估计第二期获批数目会比第一期多约数千至一万,获资助的佣主数目可达15.6万至16万个,补贴额亦会增加。
众所周知,获批雇主数目增加,绝不代表受惠雇员数目增加。即使两期申请雇主数量相若,但如果第二期缺乏大企业参与,受惠雇员数目很大机会减少。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国泰航空及旗下子公司在第一期合共获批7.07亿元补贴,承诺受薪雇员为2.69万,后来宣布不申请第二期。以数论数,即使第二期多了雇主申请,而受保障雇员人数至今约133万名,但国泰及其附属公司缺席的差额能否补回,达致第一期约200万名雇员受保,势成疑问。
计划漏洞存而不修
新冠肺炎疫情固然重创各行各业,外界要求政府简化申请和审核程序亦无可厚非。虽然如此,第一期计划期间,雇员、工会与媒体陆续揭发制度多个漏洞,包括有佣主辞退高薪旧员工以聘请低薪员工、取得补贴后要求雇员减薪或放无薪假、在申报地址没有经营业务或已结业等。
对于这些漏洞,政府除了答允加强抽查,要求第一期申请违规的企业退回补助或禁止申请第二期以外,基本再无其他惩处。同样令人不解的是,政府容许在疫情期间生意畅旺的企业跟亏损的企业获同等补贴,结果就是有受补助的健康食品生产公司向股东派发特别股息,两大超市更把第二期补助变成了推广活动。
其实,工会和学者早已提出了各种补救方法,例如政府可以要求疫情受惠行业提交每月财务报告,限定出现亏损的企业才可以申请计划,又或者对不同行业分级补助,以及要求“零人公司”提供更多资料证明公司接受补助前后一直有业务等。这些建议审核过程并不复杂,并且更加符合“保就业”的原意。
惟一众高官慵懒怠政、偏袒商界,非但没有趁机在第二期计划开展之前修补漏洞,甚至中止了对自雇人士的帮忙:所有已在第一期计划取款的自雇人士,不能够再于第二期申请。明明今年疫情从未过去,经济距离复苏尚远,自佣人士的境况比普通雇员更糟,每人7,500元的补助额肯定早就花光,何解他们就必须被排除在保障范围外?
综观罗局长周日的网志,通篇竟只提及一次“雇员”,但却提到“雇主”21次,只能够证明劳福局局长对于劳工和自雇人士的忽视。的确,社会要有企业才能驱动经济,但企业亦要有雇员才能运作,两者不可偏废。随着第二期保就业计划申请审批程序的完结,政府亦没有打算推出第三期,香港劳工市场即将面临真正考验,叫万千打工仔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