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经民联似乎未懂长治久安之道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将于10月14日发表《施政报告》,经民联为此向政府提交一份建议书,指出当务之急除了防疫抗疫,还要在疫情缓和之时为“后疫情时代”复苏经济作出部署,包括主动参与国家“十四五”规划及对接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实现国内国际市场“双接轨”,务求令香港内外经济活动尽快恢复和改善民生。由此可见,经民联除了注意当下,还放眼长远,看起来似乎有些亮点,只是其建议有不少可商榷之处。

自从国家主席习近平在5月“两会”召开期间提出“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以来,上述战略便变得非常时髦,而中央正在制订的“十四五”(2021至2025年)规划亦让人期待。基于陆港融合的趋势难以逆转,经民联在寻求强化香港国际竞争力同时,推动香港有序融入内地,实现“双接轨”,无疑是正确的。

但有一点经民联似乎着墨不多:如何让社会大众在经济建设中雨露均沾。建议书提及“债券通”、协助本地中小企和专业人才到大湾区发展创业、打造“亚洲医疗健康投资平台”、让中国内地的医疗健康产品“走出去”。这些都是不俗的建议,但与香港大多数人,特别是基层其实没有什么关系。

还记得在2003年“沙士”疫情后,中央曾推出CEPA,除了容许内地服务业亦向港商开放,还让港货以关税优惠打入内地市场,“自由行”亦带动了本地市道畅旺。回顾历史,当年的措施成功协助香港走出经济困局,但除了少数“精明人”和既得利益者或,普罗大众“获得感”根本微不足道。

经民联与特首会面提交多项《施政报告》意见,包括向失业人士发放每月不少于8000港元等。(罗家晴摄)

重振经济 不应遗忘基层

今年香港与2003年一样,同样受到疫情打击,如何重振经济是管治团队必须思考,但这种“重振”不是简单地推动投资、协助创业、吸引游客那么简单,必须注入更多对市民的关怀。经民联成员大多出身商界,政策建议倾向商界并不令人感到意外,惟他们必须明白,当大多数人的福祉未获充份照顾,社会不容易长治久安,到头来必会影响商界营商,这是短视带来的恶果。

经民联对基层只有短期关怀,包括延长保就业和宽免水电费等,虽然可救一时之急,但本质上不是深层次的改革,长远而言难令社会大众受惠。 可以不客气地说,经民联不明白何谓民生。要真正改善民生,短期措施是不济事的,必须在调整经济结构上下苦功,包括必须处理地产霸权下高昂租金不利中小企经营、打工仔受到“无薪假”剥削等问题。

经民联代表商界,改革必然触及他们所代表的既得利益。然而,拒绝改革意味着不利社会稳定的因素继续滋生,可能导致下一场“占中”、反修例运动在不久的将来发生,动荡不已的香港是否有利商界营商?答案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