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历史建筑“永和号”保不住?
于2017年获市建局决定全幢保留的第一代唐楼,中环“永和号”近日被发现其特式建筑结构被掏空改装,原来的瓦顶被清拆,木梁、木地板及水泥砖被掏空,青砖唐楼亦被加入钢筋混凝土结构。古迹办指早前收到市建局报告,表示永和号因建筑建构有问题而需紧急巩固,一些原有建筑特式元素要无可避免地移除。
检讨私人项目监管
“永和号”获古咨会评为一级历史建筑,前身为一家老牌杂货店,位于中环露天街市嘉咸街与威灵顿街120号交界,前舖后居开业80年,而该幢建筑则有逾130年历史。其特式建筑结构被拆走的消息,引来保育界人士反弹,但因有关计划属私人发展项目,非政府的新基本工程项目,因此该项目不受发展局文物影响评估机制所规范。虽然局方表示会尽量保留瓦顶等特式构件,在复修后重置或重用。但修复计划既属私人发展项目,主导权始终在发展一方,政府若然介入私人项目,也将难免挑起关于“私有产权”的争端。
然而根据现时的《古物及古迹条例》,虽然“法定古迹”可受保障,但获评为“一级历史建筑”并不等于受到保护。同样属于私人拥有物业,法例对两者之间的差异可以截然不同。例如景贤里虽然险被清拆,但因政府在社会压力之下将景贤里暂定作“法定古迹”,因此景贤里才能在私人拥有下避过清拆一劫。但对同属私人拥有的何东花园,政府为免负担巨额讼费及赔偿,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决定放弃将何东花园列为暂定古迹,何东花园大宅终难逃拆卸命运。“一级历史建筑”的身分只是古物古迹办事处的评级,表示“须尽一切努力予以保存的建筑物”,不在《古物及古迹条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保障一级历史建筑
古迹办指出,根据市建局报告,局方建议为“永和号”做紧急结构巩固工程,以保障公众安全。永和号既为历史建筑,结构老化可谓意料中事,历史建筑应如何维修,以及建筑原有的特式该如何保留,发展局、市建局以及古迹办都应合作为众多一级历史建筑订下标准。从过去景贤里一事看来,即使建筑为私人拥有,但政府在保护文物方面并非毫无能力。然而政府过去重视发展多于保育,在私人业权与文物保育之间,往往为发展让步,其保育态度同时也值得政府反思。
一级历史建筑在评级上既是“具特别重要价值”,或许其价值未必与其他法定古迹完全一样,但在《古物及古迹条例》之内,条例仍应对经古迹办评定的历史建筑有一定保障。例如可依据古咨会评级,为历史建筑维修、改装的规模定出界限,或研究由古迹办联同各部门审批发展商的改建计划,以在发展与保育之间取得平衡。诚然受都市发展及建筑老化所限,并非所有历史建筑都应完全保留原貌,但这亦不代表政府无须为保护历史建筑而尽力。政府总不能每次等到历史建筑准备拆卸,才急忙补救已成定局的颓垣败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