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普及检测之用 还看政府发挥
普及社区检测计划(全民检测)首三日累计验了13.8万个样本,找到两宗新个案,四宗不会传染的复阳,以此计全民检测阳性比例约为0.0043%。港大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认为全民检测成效低,估计每宗确诊成本达数以百万元。
部分市民批评全民检测效益低。然而,对于影响广泛的疫情来说,只考虑加开多少病床、增加多少人力成本以及检测的直接经济成本等难免不足,我们还需从防疫需求的特殊性、社会成本等方面综合检视检测的效益。
扩大检测主要有三重作用,第一重是寻找社区内的隐藏患者,切断传播链,防止疫情扩散。在这个层面,检测成绩不能只看找出了多少潜在患者,更多是有与无的区别。病毒有较高的传染性,零星的传播者已足以造成一定规模的爆发,甚至让防疫功亏一篑。因此即便找出的新确诊人数不多,也难说这就代表成效不彰,毕竟难以预测这些零星的潜在个案会造成多大规模的传播。
有助“旅游气泡”安排
扩大检测的第二重意义在于提供科研数据,并辅助政府制定防疫措施。检测本身所获得数据,无论高低,都可以为流行病学专家提供研究基础,以此分析疫情走向,并向政府提出防疫放宽或收紧的建议。
大规模检测的第三重作用则在于证明自身社区的安全性,成为重启经济、交流的信心和凭证。正如公务员事务局局长聂德权在一个电台节目中称,如果检测只发现小量隐形患者,将有助政府与其他地区的政府商讨“旅游气泡”安排,包括港人能否入境免除隔离等,亦可以提供计划的数据,令对方安心。因对方都希望了解香港的疫情状态,而普及社区检测计划就正好给予对方有关数据,令他们安心,而政府安排时亦更容易。
当然,这并不是只要通过大规模检测就一定能消灭疫情,重启社会正常秩序,也不是说大规模检测是达到这些目的的唯一方法。而这也正是目前社会对于全面检测争议不休的症结之一。部分市民会认为,在没有配合其它措施,以至检测人数和最终找出来的潜在患者都不多时,如此兴师动众的检测工作实在“唔抵”。但亦有市民认为,既然主要由中央出钱出力,而大规模检测又总归有一些好处,香港人“不拿白不拿”。
大规模检测投入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究竟要拿回多少好处才算回本,以及大规模检测的好处,诸如避免了多大规模的爆发,它带来的科研数据的价值、对外交流的凭证价值,实在是都难以量化回答的问题。但是仅因阳性比例低则认为不符合成本效益,则未免有点武断。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政府可以在大规模检测的配套措施上加以改善,才能将扩大检测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比如不少市民提出,即使香港大规模检测后显示阳性比例低,但是开放旅游后很快会不会很快又因境外输入功亏一篑。又比如有市民认为参与检测和没参与检测的人没有任何识别、隔离措施,很可能早上检测、下午染疫,影响扩大检测的成果。这些问题虽然棘手,但也确实存在。大规模检测只是防疫工作中其中的一环,政府必须制定更完善妥帖的配合措施,才能让它发挥最大价值,消除市民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