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虽平缓 社会心理健康须关注
周一(8日)是小四至中二复课当日,先后有小四及中一学生堕楼亡,引发社会关心疫情影响下,学生乃至社会大众的情绪问题。
初步有指,堕楼两名学童或一定程度受学业问题困扰。不管这是否真实原因,社会都必须意识到,在“停课不停学”的口号下,疫情中学童常规学习模式的打乱仍会切切实实带来不少新的焦虑与压力。比如停课期间学童与老师的互动是否顺畅,以致能及时、有效地反馈学习困难。又比如基层学生虽有关爱基金提供购买电脑的资助,但是家长对线上学习的协助、家中网速等会与中产家庭产生一定的差距。再如,过去学习上若有不顺,可与好友分享共勉,疫情这样的机会却大大减少。
这些疫情期间突如其来的改变,所带来的压力和焦虑,并不易随著复课就瞬间烟消云散。社会除了关注复课的课程、防疫安排,更要对小童情绪问题予以更多关注与支援。比如学校可弹性处理小童功课的呈交情况,会否安排更多的课后补习时段帮助有需要的学童跟上进度,又或学校会否为家长开设相关讲座,帮助家长在家识别小童情绪出现问题的特征和应对方法等。
疫情与经济的影响
实际上,疫情不仅改变了小童的学习生活,对家长的亦多有影响。比如香港小童群益会于2月8日至3月14日以网上问卷及电话方式,成功访问475名家长,发现逾四成受访家长的精神状况达到需关注水平。有三成家长认为亲子冲突比疫情前多,逾半家长称冲突原因是要经常叫子女学习或做功课及因子女常用手机。父母面临突然增倍的照顾孩童的压力和更多的冲突所可能引发的情绪问题,值得社会关注。
而普通成年人亦未能逃脱疫情对情绪的影响。社会服务联会调查发现,65%受访者在疫情期间更感压力,出现易怒、失眠等情绪问题。更不要提本身具有情绪问题,因肺炎期间,服务受阻以致不能按时获得支援的群体。而成年人更会面临因疫情导致经济下行,出现的生活压力。美国便有研究显示失业率每上升1%,则自杀率会增4.1%。香港虽无研究显示这其中的准确关系,但在失业率创新高的当下,仍在公众的情绪问题方面为社会敲响了警钟。
目前社会疫情趋于平缓,但疫情多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对社会个群体的情绪影响却未能让人宽心。而目前政府与社会在这方面的意识显然不够。相对于外国机构对疫情下民众情绪变化的调查与关注,香港社会在这方面的工作并不充分。只有当了解充足,才能最好地对症下药。因此。政府应及早资助香港社会各机构进行相关研究调查,以制定相关的支援方案。
过去香港社会对疫情的关注主要在于卫生防疫方面,这也是当时防疫的重点所在,无可厚非。如今当香港本地个案出现多次零增长时,社会亦须投放资源于如何调整情绪问题。相对于防疫卫生知识的宣传,政府亦应对如何保持疫情下的情绪健康作普及。比如按照英国慈善机构Yourminds的调查,72%的受访者认为与朋友视像通讯以及看电影/电视能纾缓情绪压力。其次为做运动(60%)、学习新技能(59%)、阅读书籍(55%)及玩电动游戏(49%)等。政府一来可以将这些改善情绪压力的方法广而告之,二来也要注意支援相关项目的进行。比如基层家庭视像通讯的设备,比如课程津贴会否提高以鼓励更多人可以去学习新技能等。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系教授Yuval Neria估计,美国将有数以百万计的人需要心理治疗,说明疫情后的心理健康将是社会面临的大挑战。因此,香港政府在思考社会如何逐步恢复正常的同时,亦须注意对人群心理重建工作的投入,及时启动针对香港社会的调查研究,出台相应的支援计划,防止社会悲剧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