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课压力大、亲子时间少 政府应倾听学童心声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农历新年一众学生放假,但拜年“逗利是”也不能忘记做功课。不少学生都要回校后交许多功课,压力问题使他们踏入假期也难以喘息。
小童群益会上周三(23日)发表第九届《小小施政报告》,以“儿童生活”为题,由约40名参与“香港小特首”计划的高小至初中学生合作撰写,就香港学童面对的个人及家庭压力、学校课堂安排等问题表达意见。报告内提及多项有趣建议,例如订立“最高功时”,限制每日最高做功课时数;设立6天“亲子假”,为家长提供假期让家长与子女共处等。学童创意甚或异想天开,难能化作政策落实,但《报告》反映的儿童心声却值得社会及官员关注。

现时学生功课量重,甚至放学之后要参加补习班及兴趣班,《报告》建议的“最高功时”有值得参考之处。(资料图片/黄舒慧摄)

设定标准功时 加强与学者合作

《报告》访问225名10至14岁学生,发现近七成每天做功课多于一小时,有两成更须耗时2至3小时完成功课,近半学生因为学业而感到压力。现时学生功课量重,甚至放学之后要参加补习班及兴趣班,《报告》建议的“最高功时”有值得参考之处。

每名学生做功课时间因人而异,要一刀切为全港功课时数封顶,虽然难言可行,然而教育局仍可设定“标准功时”。举例说,当局可向学校发出功课量指引,并由教育局因应学者研究结果同比检讨。若参考教育学者Harris Cooper建议的“十分钟法则”,及将之套用到香港背景,便是由小一开始每晚约10至20分钟的家课,逐年增加至小六的60分钟、中三的90分钟等。以今次调查的10至14岁学生为例,若学生在功课上每日耗时2至3小时,便已属于时数过多。不过,课时水平始终因地而异,考虑到香港学生在常规学习之外尚有大量补习、补课的情况,功课量甚至应该比Harris Cooper的建议更少。但具体的功课数字,以及适合香港学童的“标准功时”,教育局应该积极与本地学者合作,持续跟进学生课业压力情况,以调整功课政策至合乎本地学习环境的水平。

功课时数的高低,不一定是功课数目的“量化”问题,教育局亦须从功课的质上检视,为孩子减压出一分力。(资料图片)

照顾学习差异 弹性调整功课

对于功课时数超标的学校,教育局可以派员亲身了解,做法并非要责罚学校,而是要共同分析各班功课完成时间,以了解实情是功课过多,抑或是班内学习差异过大,再作不同应对。若是学校整体功课过多,的确透过减少学校整体功课量便可解决问题。但若同学之间功课完成时间差异甚大,则有可能反映班与班之间,或是部分班别内的学习差异。

目前普遍中小学,同一级的功课大都一式一样。功课难度少会因为班别或学生能力而有所变动,导致不同能力的学生完成功课的时间或不一样。教育局可以鼓励学校教师,就不同能力班别给予不同功课。或者可以改变功课模式,就不同科目需要而放弃部分抄写作业。而对于同一班别内出现的学习差异,教育局亦可以提供资源,为教师准备挑战题目,满足能力较高学生的学习需要。功课时数的高低,不一定是功课数目的“量化”问题,教育局亦须从功课的质上检视,为孩子减压出一分力。

不同的活动,至少可以为家庭引起话题。(资料图片/梁鹏威摄)

亲子时间不足 官民联办活动

另外,《报告》建议香港政府增设6天“亲子假”,以让忙于工作的家长与孩子共聚天伦,例如参与子女学校活动、出席子女比赛、参加亲子旅行等。6天假期可分为3天有薪及3天无薪。此种建议在商界主导的香港固然看似异想天开,不但难以说服商界,要在立法会过关斩将亦阻力不少。但其背后反映的,却是子女希望多与父母见面的愿望。

产假及侍产假的例子可见,推动假期立法需时以年计算,政府以此作为起点研究“亲子假”未尝不可。但在假期正式立法之前,政府仍可创造更多亲子活动空间予不同家庭,例如可推动民政事务署,以及向区议会拨款举办不同社区活动,提供亲子活动空间。政府也可以考虑与不同社区中的文创企业合作,联办不同亲子兴趣班,让一众家长陪同子女共同完成手作。有时父母并非不想与子女交流,只是日常上班忙碌,放假时候反而不知从何与子女谈起,不同的活动,至少可以为家庭引起话题。

农历新年假期提醒了我们,人不只是从事生产或追求绩效的经济动物,更需要人之为人的生活。一份《小小施政报告》,能否成为对政府高官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