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肺炎】华人因疫症而被歧视了吗?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网上近日再次讨论海外排华的现象,微博和Twitter均有影片称意大利华人店舖被打砸,多间传媒也报道在俄罗斯一名华人被割喉,引发反歧视舆论热潮。

首先,这些消息片段要么未经当地媒体证实,比如意大利华人店铺被砸;要么疑点重重,比如俄罗斯华人被割喉一案,凶手身份未明,被害原因也尚不明晰,只是被害者生前曾接受肺炎检验,因而被渲染为是俄罗斯人排华泄愤。因疫情而起的消息愈来愈多,我们更要谨慎辨析这些消息的真伪。

意大利北部人们带着口罩上街,购买生活用品。(AP)

再者,若是外国的合理防疫措施,我们也不用过度解读。此前,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均有民众要求禁止中国人入境,部份国家或地区也纷纷采取由中国而来的入境者需要隔离十四天的检疫规定。如果出发点是基于公共卫生,是因为中国的疫情最严峻,也可能是合理的声音。

借口背后的歧视

当然,此次疫情下,也确有华人遭遇冷眼和不公待遇的事例,而且部份措施可能是针对华人,而非一视同仁。诚如“01观点”早前指出,施加不公待遇的人要反思这样的行为,不应为差别待遇寻找借口。

《排华法案》严格限制华工数量。(资料图片/网上图片)

回顾过去,在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西方国家也曾涌现排华潮。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先后通过排华法案,理由之一便是华工的卫生问题,他们将华工形容为“吃老鼠”、“衣著破烂”、“吮吸内脏的亚洲人”。1890年2月17日,三藩市市政局更以唐人街肮脏、疾病丛生,对城市卫生构成威胁为由,要求华人在60天内把居所和店铺迁往指定区域,违者可判处6个月监禁。

彼时华人的公共卫生意识也确实落后于西方,但这并不能构成歧视的理由,上述政策确有偏见与歧视。一些外国医生将华人区的疾病更多归咎为环境因素,关注中国地方上的健康和卫生条件改革,遂于1914年前后,在上海成立中华医学联合会,又有洛克斐勒基金会派遣医学代表团到中国考察设立医学院,才是消弭歧视及积极对症下药的做法。

1888年澳大利亚杂志《Melbourne Punch》刊登反华漫画,画中指称华人为“中国害虫”。(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一世纪后的今天,国外对华人的偏见或基于部分华人吃野味的陋习,或因为前期部分华人隐瞒病情、行踪。一方面,我们要对种族歧视说“不”,应反思防疫会否成为排斥的借口。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针对问题成因,消弭误解。

在歧视与被歧视之间

事实上,外国因为新型肺炎而引起的对华歧视,也影响了香港人。香港人也因靠近内地,以及同样的亚洲面孔而往往在海外受到与中国人一样的待遇,容易落入“被歧视”的境地。但讽刺的是,香港人也因对疫情的过度担心,慌不择路地拒接普通话食客,想借此减少内地输入的病例,引来争议,被人认为是“歧视者”。在“歧视”和“被歧视”的边缘游走,香港人应该如何自处,既不做一个歧视的加害者,也帮助自己走出被歧视的困境,是值得反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