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歧视?
论及“封关”,特首林郑月娥表示不能助长歧视;一间食肆不招待内地客,平等机会委员会提醒可能涉及歧视。到底什么是歧视?我们又有没有歧视别人?
歧视是不应该的,却又经常可见。有些歧视的事例较明显。例如在英国,首相约翰逊新上任的顾问Andrew Sabisky周一(2月17日)请辞,因为被揭发在数年前曾表示美国黑人的智商较白人低。这类种族歧视之言,在欧美以至各地社会都必然惹批评。有些事例却没那么明显,我们不肯定是否构成歧视。在原本周二(2月18日)审理但因疫情押后的梁国雄案,惩教署剪短男囚犯头发是否性别歧视,高等法院原讼庭和上诉庭便有不同看法。这到底是对男女囚犯各有不同要求,抑或是在针对男囚犯,要由终审法院作最后裁决。
差别待遇的理据
反歧视或平等的意思可由一谚蔽之,“等者等之,不等者不等之”。以恰当准则同等对待,是为待之以等。理论上,作出不同安排,便是差别待遇;而差别待遇的准则若然不恰当,没有充份理由支持,便为歧视。举例说,一般工作的铨叙准则应是能力和表现,若因为员工外貌而作出差别待遇,便为不平等或歧视。
即使是不合理的差别对待,通常也很少人会自认歧视,因为我们都知道歧视是不道德的,或至少被认为不道德。所以更多时候,我们会以表面理由来掩饰歧视的本质。美国总统特朗普禁止中东国家的公民入境,便被认为是保障国家安全和反恐为名,歧视伊斯兰教徒为实。美国最高法院在前年6月以五比四裁定,白宫有合理依据认为特定国家入境者构成安全威胁,其禁令因此没有违宪。此裁决虽然惹来不少批评,但至少提醒了我们,一个做法是否歧视,始终要衡量差别待遇背后的理据是否充份。
放在入境限制的问题上,显而易见,理由是阻截疫症传入,是出于公共卫生的合理需要。但正如我们不会因为14亿人口中有一人染病而全面禁足内地入境者,内地省市的疫症爆发程度是否令香港有需要施加入境限制,便是涉及传染病控制及风险评估的科学问题。它既可能是歧视,也可能不是,没法一概而论。但可以肯定,若只禁止中国人由内地来港,而让其他国籍者由内地入境,便是歧视——因为我们都知道病毒的传播目标不分种族,其他国籍的入境者同样有传染风险。
间接歧视之模棱
光荣冰室的例子或许较为明显。这家食肆表示不招待内地客,但正如香港也有逾60宗确诊,本地客人也不无风险,其差别对待能否以防疫作为理据,自然成疑。即使冰室后来改称侍应不懂普通话,在表面上没有拒绝内地人光顾,但仍可能构成间接歧视。间接歧视即针对某些其他条件,但实质效果却是歧视了某类人士。平机会周日(2月16日)亦发新闻稿提醒,“若货品或服务提供者规定所有顾客必须操某一语言才能获得货品或服务,则可能令未能达到有关要求的种族群体蒙受不利”,导致间接歧视。
据传媒周二报道,上个月曾接待一名确诊患者的皇悦酒店,拒收内地及本地客人。即便此做法看起来对内地及本地人一视同仁,但与接待外国人相比,仍然是差别待遇。我们要问,拒绝接待此两类客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防疫?理由是否充份?
不止步于人之常情
很少人——如果有——会承认歧视,将问题简单地诉诸成道德或不道德,也很可能令人心理反弹,最终流于互相指骂。从欧美以至香港社会可见,歧视或排外情绪总不是完全非理性,往往涉及公共资源等切身利益。所以我们可以换个角度,首先承认这些差别待遇有一定的理据基础,也是在防疫或特别时候的自然反应,甚至是人之常情,但进一步互相提醒,自然反应不一定最好,甚至可以有反效果。正如出于怕被标签,部份人会隐瞒旅游记录,最终不利社会防疫。世界卫生组织一般不建议旅游禁令,也是希望各国政府不用投鼠忌器,甚至粉饰疫情。
面对未知和不安,除了自然反应之外,我们其实尚有其他选择,例如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或针对疫情的个别安排,既能令我们有安全感,也不会令人遭较差待遇甚至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