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需要更多的吴基培及艾宏思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示威者发起、试图瘫痪交通的“大三罢”持续第二日,大学校园更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香港中文大学外,黑衣人欲向吐露港公路投掷杂物;邻近香港大学的薄扶林道,亦成为示威者目标。

周二(11月12日)早上,示威者在香港大学校园用胶櫈、雪榚筒等堵塞扶手电梯,用大量杂物阻塞通往平台的出入口,并以喷漆在地下写上字句。示威者更在通往港铁站的天桥上,向下面的薄扶林道投掷杂物,几乎击中驾驶者。港大理学院院长艾宏思(Matthew Evans)到场,在天桥上主动跟学生倾谈,邀请学生回到校园内对话,并呼吁他们避免跟警员起冲突。纵然艾宏思的好意不得要领,但他仍然表示,那些是他的学生、他的孩子,他希望能帮忙化解冲突。

至于香港中文大学,因应前一天有人尝试在二号桥向吐露港公路投物,警方亦派员驻守不属于大学范围的二号桥。示威者则以龙门架和水马等筑起路障,与在外戒备的防暴警察相距仅数十米,气氛多次紧张。午后,中大副校长吴基培和吴树培到场,呼吁示威者勿行近二号桥,提醒学生小心安全。在场人士质问中大边界、二号桥口的更亭能否由中大保安驻守等,吴基培多次重申会负责沟通,希望学生保持克制。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在当前二元对立、情绪高亢的社会,无论是港大理学院院长还是中大副校长,他们充当“和事佬”的工作成效不彰,实为预料之内。中大谈判下午破裂后,警方更一度进入校园范围,拘捕多名示威者。但正因为几名师长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困在情绪中的双方剖出第三条沟通的道路,便显出他们对社会之承担。

五个月来,社会累积太多暴戾情绪,尤其是示威者和前线警员。这些情绪往往容易让人失控,更令人以为立场非黑即白,容不下任何沟通及和解。结果,许多“和理非”眼看示威者由在墙上涂鸦,遍地文宣,到后来到处砸坏东西,他们都未不愿意挺身相劝,与他们一同寻求其他出路。另边厢,所谓之“蓝丝”则只着看暴力行径,一味地抨击,完全无补于事。

在双方剑拔弩张、冲突一触即发之时,处在社会两极中间的我们,更应该像艾宏思、吴树培和吴基培他们般,不怕走到风眼位置,倾听高亢情绪下的倾诉,甚至尝试帮助双方沟通。没有人愿意看见示威者诉诸暴力,也没有人希望警察不当使用武力,但五个月来的谩骂已证明这无济于事。只有我们拿出勇气,站出来劝服双方回归理性,才有可能令多一个人放弃暴力。

民怨宜疏不易堵

社会撕裂如斯,政府责无旁贷。然而,特首林郑月娥除了谴责暴力外,似乎没有具体措施消弭民怨、化解分歧,其语气及态度甚至被认为激化民愤,令矛盾和对立更加严重。她若然以为这样就能带领社会重回正轨,只怕是缘木求鱼。而社会的大多数人,不论立场是“黄丝”或“蓝丝”,我们与其每天在社交网络搜集对方的暴力铁证,激化情绪,是否更应该帮助社会降噪,尝试寻求可行的平衡点?

中大校长段崇智原本与学生关系欠佳,但后来与学生闭门会谈及真诚交流后,双方关系迅速改善,建立互信,足见倾听和沟通的力量。在“大三罢”的第二天,三名大学师长踏出了他们的第一步,社会上一直沉默的政治领袖和“和理非”,何时才愿意挺身而出,寻找激烈情绪掩盖下的真实声音,而非只是静观其变、袖手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