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检讨】只考读写建议可取 中文科改革刻不容缓
中学文凭试放榜,状元佳绩备受关注,但也有不少考生因中文科未考获3级或以上,而未符合入读教资会资助学位的基本要求。自文凭试实施以来,中文科一直被指是为“死亡之卷”,其考核范围广阔,操练耗时,成为莘莘学子的恶梦。教育局辖下的“学校课程检讨专责小组”上月(6月28日)发表咨询文件,表示高中四个核心科目占大量学习空间,建议删减中文科聆听、说话两卷,让学习层面更为广泛。中文科已成众矢之的,当局应尽快衡量各卷的重要性,缩减及调整评估模式,减轻师生压力。
须按学习重点剪裁评核内容
中文科的考评制度经过数次改革,但整体的评核内容仍然繁复。1992年实施的中国语文及文化科,分设五项评核,主要考核学生的语文能力及文化修养。其时,考试局(现称考评局)代表于《中国语文通讯》撰文表示,中化课程讲究语文的实际应用与思维训练,全面加强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能力、实用文写作、高层次的聆听理解能力、说话能力,以助学生应付未来升学或就业需要。
诚然,高中课程设计应就社会及学生的客观需要,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框架,并贯彻到考评机制上。但文凭试实施以来,中文科的考评方式一直为人诟病,其评核内容杂乱,卷别数量繁多。
考评局曾对中文科评核机制作出修订,例如2014年取消说话卷的“朗读”环节,只保留“口语沟通”部分,简化考卷形式。2016年将聆听、综合二卷合并,成现时四卷结构,以减轻师生压力。然而,合并只是从形式上作出修订,分数比例虽然有所调整,学生压力相对减少,但只要考核项目存在,考生仍需操练,其纾压的成效成疑。虽然改革制度方向可取,但当局应从根本上精简整体考核内容,定立清晰的评核重点。
删减听、说两卷 重点提升语文素养
中文作为母语,学生在日常生活及课堂中,已有充足的聆听及说话语境。又如教育局《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小一至中六)》所言,听说读写在学习过程中相连互通,学生在课堂里聆听老师授课,亦是学习语言的过程。无可否认,中文说话及聆听技能有其教学需要,但以听、说能力作为公开试评核内容似无必要。
现时四卷评核范围广阔,课程进度紧逼,学生需要操练多卷,加上要应付校本评核,压力百上加斤。根据《中国语文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中文科在高中三年总课时中只占310至375小时,而聆听及综合卷需要1.5小时完成,加上核对,至少花上几个课堂,大部分教师更要利用课余时间作口语练习。中文科课时严重不足,教师投放于各卷的资源分散,难以集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另外,聆听、说话两卷的存废,亦须兼顾“范文”因素。为杜绝硬记背诵的考试模式,当局本已取消范文考核。然而,此举却令考核内容变得空泛,减低学生对传统经典的认识,削弱其文学根柢。2014年,时任教育局局长吴克俭宣布重推范文,旨在“加强(学生的)语文积淀和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重设范文能加强学生对古典文学的认识,但其只占阅读能力卷的7.2%,难免被视为“鸡肋”。倘若要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应取消聆听、说话两卷,相对提升阅读卷及范文所占比例,重点评核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
台湾内地经验值得借鉴
2017年8月,时任考评局秘书长唐创时建议,中文科评核方向应重点考核读写能力,而听说能力则改由校本评核代替,释出的空间可增强文学和经典作品的学习。然而,校本评核只改变评分模式,评核内容并无因而精简。事实上,内地和台湾公开试考核内容主要是阅读及写作能力。台湾的国文课程同样以听、说、读、写为学习目标,但大学学测只考阅读和写作,师生负担相对较轻,学习方向亦较为明确;内地高考主要考核范围包括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以及写作四部分,能重点加强学生于文学知识及表达能力的训练。由此可见,删减听说评核能加强学生的文学素养,亦可减轻师生压力,当局应借鉴两地做法,调整考评重点。
聆听、说话评核自中化课程推行至今已近30年,其时已有论者质疑听、说两卷的设立是“中为英教”,盲从外语的考核模式。考评政策走入歧途,教育局必须正视学生所需,调整考试制度,舒缓中文科在师生心中的沉重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