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总统死亡无人问津 埃及人还对革命存有幻想吗?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曾为一国总统,按常理,其死讯应是国内头号大事。不过,现实上除了国际社会对在囚的埃及前总统穆尔西(Mohamed Morsi)的离世表示疑惑,并公开呼吁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埃及举国上下却对前总统猝死在狱中的消息冷以待之,这是反映发动政变上台的塞西(Abdel Fattah el-Sisi)已满足了民众的需求,还是他们已对政治不再抱有希望?

埃及前总统穆尔西:统治埃及长达30年的独裁总统穆巴拉克在2011年的示威浪潮中下台,属於穆斯林兄弟会的穆尔西接替他上台执政。(Getty Images)

据当地私营网媒Mada Masr报道,穆尔西的死讯除了见于Al-Masry Al-Youm的头版外,大多传媒都在后页以同样短短的段落处理。难道民众不怀念他们首位民选总统吗?

要了解为何民众看似已遗忘穆尔西,须由阿拉伯之春的肇因说起。当年埃及民众甘愿冒着被镇压的危险,走上街头,不单是简单地追求民主选举,而是希望借着民主选举,改善社会问题。奈何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被推翻后,民众的生活质素却不升反跌,使有军方背景的现任总统塞西,能夹着民怨废黜穆尔西。而他接连推行的经济政策,从经济数据上反映亦扭转了前朝的施政失妥。

埃及前总统穆尔西:穆尔西下葬的地方外有警察驻守。(路透社)

不过,回望这波民主运动的起因,其诉求不单追求民主、自由等空泛理念,更是出于“肚子的考量”。2008年革命前夕,《经济学人》曾指出埃及“今天有44%埃及国民被介定为贫穷或极端贫困,而全国大约有260万人的收入连基本粮食的需求也不能满足,更不用说其他开支⋯⋯”。

换句话,阿拉伯之春的本质有如1977年的“面包动乱”——当年埃及为换取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援助,终止国家对基本粮食的补贴,惹怒大批民众,逼使当局派遣军队镇压及重设补贴才能平息。从迫切性而言,经济问题才是民众切身感受到的不公之处和直接导致这场民主化运动的肇因。

埃及前总统穆尔西:穆尔西2012年1月成为埃及首名民选总统。(美联社)

不过,塞西上台后,埃及近年的经济虽说较前朝管治时甚有改善,惟此亦难言可长治久安。2016年,塞西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达成协议,推行的经济自由化改革以换取贷款。他不但取消了大部分补贴,也引入新税收和货币自由化。此举虽然短期内可刺激出口,提升外汇储备一解燃眉之急,但长远而言亦会埋下新的火药引。

问题是,现时埃及看似良好的经济势头,其实是靠着透支未来支撑。如同世界银行一份报告指出,“埃及现有60%贫穷人口或处于弱势”,根本和革命前差别不大。再者,自接受IMF的融资条件后,埃及的外债比率急增,单是现时政府的预算中,已有38%支出用于利息;若连同分期还款,其支出更高达58%。试问当局又会剩下多少预算,可供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医疗等公共开支,来解决该地八年前暴发革命的底因?

反对者不满穆尔西的反世俗主义,施政失败无法改善经济状况。然而谁也没想到2013年的政变会以大型的血腥镇压暴力收场。(Getty Images)

归根究底,当日引爆革命的社会问题,实非单靠民主选举即可解决。这样说,非要否定民主选举的重要性和功能,反是要点出改革的难度。自沙达特(Anwar Sadat)在70年代初让军方控制经济,而军方的角色已由本身的“造王者”,逐步转化成“企业家”,掌控经济半壁江山,令裙带官僚主义和贫污渗进到民众生活每个角落,故要撼动这个“政治+经济+军事”的庞然大物,解决社会的贫富不均,可算比登天更难的任务。结果,观乎多年被民意推选出来的总统,要不是就和军方同流合污,就是得不到军方的合作。这个两难的局面,或许就是对政治民众产生出哀莫大于心死的因由。因为他们终于明白选票是不能把军方赶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