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条例】复归理性 林郑政府是时候聆听社会声音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6月12日大冲突后,立法会连续两天暂缓会议,令《逃犯条例》的紧张局势降温。此时,特首林郑月娥必须把握时机,重新掌握社会脉搏,回应合理的忧虑,解释不必要的误解。这场危机若能适时化解,其管治可谓上了宝贵一课;而不论建制还是民主派立法会议员,亦应务实审视条例,避免令事件再次升温。

6月9日大游行后,反对仓卒修例的民意相当清晰,惟政府当晚重申如期恢复二读,可谓6月12日大冲突的近因。至于远因,则为当局在咨询修例时偏听,为商界剔除部分移交罪行,却没有回应法律界的人权忧虑。甚至在星期四(6月13日),律政司司长郑若骅闭门与法律界人士会晤,亦没有邀请大律师公会及法律界选委。

政府缘何错估民意?

值得留意的是,在大游行后曾发声明、支持政府修例的行政会议非官守成员,在星期四、五先后立场放软,汤家骅、罗范淑芬等均表示不反对搁置,认为当下社会紧张,难以审议草案。建制派议员如梁美芬,也表示已听到市民意见,不愿意见到任何一方受伤。

毋庸置疑,不仓卒二读,最少可以令冲突止息,政府亦可把握时间重新咨询。不论特首林郑月娥最终如何处理,她都必须汲取教训。照道理,行会非官守成员来自主要政党,可让特首掌握社会民情。但在今次修例中,政府多次错判形势,无论是林郑本人还是一众助其把握民情的行会成员,都必须检讨为何如此“离地”,料不到民意如此强烈。

行会成员召集人陈智思表示,社会不能再加剧撕裂。(资料图片 / 李泽彤摄)

长治须摆脱“数够票”思维

在远因方面,林郑政府必须抛弃那种“数够票”的管治思维。连日事态显示,即使政府法案在立法会得到足够议员支持,若然在社会惹起众怒,强行通过亦无补于事。一方面,这会令市民走上街头抗争,使社会陷入冲突和撕裂;另一方面,建制派议员亦须顾及民意,总不愿为了一个法案而接下来的选举大败而回。林郑要成为一个政治家,就必须对自己要求更高,不能止于“数够票”的低水平。

长远而言,立法会议员不分党派,均须务实看待《逃犯条例》修订工作。所有人均会同意,完善逃犯引渡机制是好事,问题只是怎样引渡。若然政府延长咨询,建制派议员必须向政府反映民意,倘仍继续唯唯诺诺,只是陷政府于不义;民主派议员亦应放下意识形态偏见,正视两岸三地的司法互助需要,发挥代议士应有作用,提出合理的修例建议,绝对不能利用条例来动员甚至误导群众,换取政治筹码。

这一役,社会和政府均已耗损,实须学懂这宝贵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