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纲要》为港青创造机遇 港府应培训更多本地机师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前警务处长、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邓竟成早前建议,由香港机场管理局牵头,联合区内机场和航空公司,成立大湾区航空维修培训中心,未来甚至把中心升格为航空大学。邓竟成的建议方向值得肯定,但我们仍要思考一个十分重要、却备受忽视的问题:如何在融入大湾区发展的过程中,争取以香港为主体,借力培训更多本地机师,为有意“冲上云霄”的香港年轻人提供更明确的职业导向?

香港航空业界的竞争力向来备受肯定,无论客运量还是货物吞吐量,均居全球最繁忙机场前列。根据机管局的资料,香港国际机场在2018年获《Air Transport World》评为“年度最佳机场”。然而,这荣誉却无法掩饰一个尴尬的事实:本土机师比例偏低,国泰约4,000名机师中,只有约一至两成为本地机师。

只要把握好大湾区战略,香港绝对可以借势培训更多本土机师。(资料图片)

目前,港人若要成为民航机机师,主要有两大途径:一、参加航空公司提供的见习飞行员计划;二、自费到外国参加飞行训练并考取牌照,在累积足够飞行时数后,再应征航空公司。问题是,见习飞行员计划的取录名额一直较少,而自费到外国受训亦所费不菲。这些限制局限了本地机师的人数,而本港航空公司亦唯有聘用外借机师。

香港真的没有条件培训更多本地机师吗? 事实上,理工大学早在2016年开办四年制、首年录取56人的航空工程学(荣誉)工学士学位。这个课程包括四个分支,其中之一是“航空运输机师理论”,修读的学生只要获航空公司选拔,便有资格参与额外专业训练(Extra Professional Training)。可惜的是,在训练机师方面,社会反而没有那么积极,例如机管局早在2016年成立香港国际航空学院,推出航空管理、地勤等课程,但就偏偏没有机师培训课程。

在培养本地机师上,香港并非没有有心人,只是政府太过懒散。(资料图片)

可见,香港不乏有心人,只是当局太过懒散。适逢中央早前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我们认为在这个契机下,香港应该主动筹谋,强化本港的航空枢纽地位。与此同时,港府还应思考,如何为本地年轻人开拓新出路,包括成为飞机师。

具体来说,由于香港一直以来受制于空域和场地问题,好些有志成为机师的年轻人被迫远赴海外受训。如今《纲要》已经出台,港府应与其他大湾区城市的政府磋商,研究是否在当地建立训练中心,协助培训更多香港机师,大幅减省学员前往欧美、澳大利亚等地训练的经费。

随著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崛起,全球航空业势必迎来蓬勃发展期,机师自然更加吃香。香港自诩国际大都会,当然会继续接纳外籍机师,但港府亦不应以此为理由,懒散地认为无须为本地青年创造机遇,反而应该利用大湾区发展的机遇,成就青年,翱翔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