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土地已备 公私营房屋单位九一比不是梦
政府本周三(20日)宣布接纳土地供应专责小组的建议,并会制定土地供应策略,应对土地短缺问题。过往政府辩称,因为土地不足,公营房屋落成量一直落后。土地不足固然只是假象,问题症结是土地房屋分配不公,侧重私营单位。既然政府如今敲定短中长期有3,235公顷土地发展,官员再没有理由延缓兴建公营房屋,更应检讨土地分配策略。简单来说,就是进一步推高公营房屋兴建的数量和比例,早日松解市民的住屋压力。
张罗面粉外 毋忘调整面包分配
去年十二月,政府调高新建公私营房屋单位比例,由六比四调至七比三,未来十年额外兴建3.5万个公营单位,至31.5万个。不过,政府估算现时只觅得兴建约24.8万个公营房屋的土地,供需量相差6.7万个单位。
政府本周三采纳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建议,短中长期增添3,235公顷土地,展现掌控土地房屋发展的决心。当房屋落成可期,政府应把握契机,加速满足大众的对可负担住屋的需求,既要缩减轮候公屋的队伍,终结瑟缩不适切住房的日子,也要让自住者免再受高价私楼剥削。因此,公营房屋的兴建比例应进一步增加,目标为九比一。
新楼公营占九成 掌控单位售价面积
骤眼看来,“九比一”建议天荒夜谈,相信激起反对声浪。首先,私人发展商会反对,因为扰乱企业营运阵脚,压缩牟利空间。而当预期盈利能力被削,将会冲击股价以致股票市场。其次,业界和市民会抱怨,减少私楼供应会令楼价飙升,得不偿失。第三,私楼设备及质素较公屋、居屋高,政府不应拖低居住水平。
针对第一点,反对者不应忘记,地产财团早已从港人口袋赚取大量财富,甚至扭曲港人生活模式,为置业不惜住纳米楼,为付首付节衣缩食,放弃其他人生目标。政府增建可负担住房,可以解放生活,市民不能轻看社会裨益。
政府毋须立下停止所有发展商筹划中的项目,现有项目可继续进行,确保未来数年仍有万计新供应单位,给本地及外来人口选择。此外,政府亦可邀请发展商兴建和销售可负担房屋。事实上,除了住宅市场,不少地产商同时经营商场、写字楼、管理公司等业务,仍有一定盈利能力。
针对第二点,所谓的飙升是源于两个假设:一、自住物业数目预期下滑;二、大量市民渴求居住私楼。
稍稍拉平总单位公私比 九一比非洪水猛兽
而且,当土地增加,公营房屋的单位面积及密度,大有放宽的空间。除了争取合理分配住屋单位,也要争取合理分配土地及空间。政府应借镜启德发展区的反面教材。在未改划土地用途建房协楼宇前,占地323公顷的启德发展区,只有约34公顷兴建房屋,当中仅九公顷兴建公屋,比例不足3%,但这九公顷却承载了发展区大部分的人口。过分集中人口在一小处地方,单位面积难言舒适。只要稍稍平衡土地分配,就可以兼容“住多啲人”和“住大啲”两个要求。
不少人担心,落实九成新建单位为公营,日后私楼会变成“少数楼群”,其实不然。现时香港有122.1万个公营单位,155.4万个私人单位。《长远房屋策略》2018年进度报告评估未来十年总房屋供应目标为45万个,假设九成新单位也拨归公营房屋,预计十年后的公营房屋数目会增至162.6万个,略多于私营房屋数目159.9万个,其实只是五五比而已。私营市场仍占相当份额,远未及新加坡的八成单位为组屋的比例。政府必须明白,光是掌控土地供应,不足以确保人人有适切居所,关键是掌控土地房屋分配,由公营房屋主导,市民生活空间毋须再受少数地产财团操弄。
一再重申,政府应分配一定单位以供自住。近年申请房委会及房协居屋申请盛况空前,足证相当市民愿意入住资助单位,只是因为抽签失败,才流进私楼市场。假设本来划归私楼的单位以居屋代替,再加上新土地上的房屋供应,落成的资助出售单位数目会远高于原先预计的五年期2.46万个,应付不少市民需求。另一方面,公营房屋的地积比率普遍较私楼高,落成的单位数目可望更多。当预期自住物业数目充裕,楼价就难有大升动力。
为确保公营单位以自住为本,政府必须完全禁止单位在私人市场转售,区隔公私市场,避免楼价受私人市场左右,沦为业主投机增值的工具。
针对第三点,回应相当简单。公营房屋应该实而不华,免却花巧。规划房屋时应投放资源在用料质素,考虑设施如何方便长者和伤残人士,更为关键。这需要房委会和屋宇署把关各项工序。在1990年代,市民一度称赞部份和谐式、康和式居屋质素和居住环境媲美私楼,为何现在不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