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石油汽车率先成中美谈判共识 揭特朗普“软肋”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中美早前同意贸易战停火90日(今年12月1日起计),以争取时间达成协议,谈判至近日取得一些进展。中国商务部发言人高峰周四证实“农产品、能源、汽车等”,是中美双方“已达成共识的具体事项,具体细节将陆续公布”。不过,此三个范畴率先取得共识的背后,反映了美国发起贸易战这把“双刃剑”的三个痛点。

一、大豆滞销令农民陷入困境

自从美国开打贸易战后,美国出口至中国大豆的大豆量剧减,然而,中国占美国大豆出口约六成,令美国大豆价格打压至10年来最低水平。而对于美国农民来说,面临的不仅是农产品滞销的问题,随著大豆库存不断增加,农民还要担心飙升的仓储成本,最悲惨的是,增购仓储设备所需的钢料,亦因美国实施钢铝关税导致价格大涨。

路透早前访问美国各地农民,揭示各州都出现农民堆积作物、甚至干脆不收割,放著腐烂的情况。农民陷入如斯困境,近日却传出美国政府要推迟第二轮涉及百亿美元的农业救助金,进一步惹怒在贸易战饱受伤害的美国农民。

美国农业部(USDA)日前确认,中国购买113万吨美国大豆,农业部副部长森斯基指中国仍要采购更多,美国每年向中国出售超过3,000万吨大豆。这解释了积聚了庞大库存所带来的压力,百万吨的数量只算解决了农民燃眉之急。但比起及时的采购,抑或援助资金,农民更需要良好的贸易环境。

内地商务部发言人高峰指,中美就农产品、能源及汽车等达共识。(商务部网页)

二、车企迁就中国市场转移生产线

另一困扰美国的是中国实施的进口车关税,多家美国车厂在中国销售的车辆要即时加价,对销售造成重大打击,为迁就庞大的中国市场及减少关税成本,有美车企甚至当机立断,将原在美国的生产线迁移至中国。种种市场举动,都令美国要达成贸易协议变得刻不容缓。

美方指中国同意将美国进口车关税从40%降回至15%,与其他国家看齐,但美国总统特朗普却想得寸进尺,指15%关税“还是太高”,寻求进一步下调。这分歧或许是中方至今仍未落实进口车减关税措施的原因,但在中方已释出善意,而美方未有接近规模的善意回应下,特朗普的要求未免令人觉得有些“大想头”。

中国实施报复性的进口车关税,严重打击美国车企在中国的销售量。(视觉中国)

三、美国难吸收中国对于石油和天然气的购买量

外媒报道,中国自10月起停止进口美国原油和液化天然气,对美国造成的潜在损失以十亿美元计。事实上,去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增长了约15%,是全球最有前景的天然气买家,失去中国市场,将沉重打击美国生产商,而美国能源系统无法完全吸收天然气供应,势令天然气价格大幅下降。

原油也是同样道理,中国作为美国石油主要买家,增加关税后,中国企业减少向美国购买石油,美国难以寻找另一市场填补中国的购买量。可幸的是,有报道指在“习特会”后,中国石油旗下的贸易商联合石化已有计划重新进口美国原油。

贸易战固然对中国经济造成大影响,否则中方也用不著谈判,但特朗普一直宣称“中美贸易对美国不公平”,却似乎未通盘考虑贸然加征关税,会引致一环扣一环的市场震动,对美国本土经济造成了恶劣影响,如今在农业、车企和能源企业叫苦连天,终让美方逼切与中方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