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重磅政策出台 民企增“财路” 有望追上国企发展?
大陆经济放缓,多位国家领导人在重要场合表态“撑民企”。国务院周一(22日)召开常务会议,公布具体政策帮助民营企业融资,期望消除外界对“国进民退”的忧虑之余,更展现缔造公平竞争环境的决心。不过,鉴于投资气氛淡薄、明年环球经济或转差等宏观因素,新政策短期内或难见显著成效。此外,要令投资者真正安心,政府亦须正视近年民企违约较多的问题。
近日,中国频频推出新政策帮助民企营商。国家主席习近平高调表态支持民企的后一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对中小金融机构加大再贷款额,并设立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简化企业投资审批等具体方案,帮助民企融资。根据内地《新华网》报道,深圳市、北京市、江门市等多地均推出政策,为上市的民企提供流动资金,专家预计金额有望高达数千亿元人民币(下同)。
主要措施:
1. 减少社会资本准入市场的限制:在年底前全面落实新版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预料在明年三月底前全面取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外,对外资设置的准入限制,以达到内外资准入一致的标准。
2. 简化企业投资审批:明年在试点基础上,实现各类投资审批在线办理。
3. 年底前提出改变企业注销流程的改革措施
4. 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研究提出继续降低企业税负和降低社保费率的具体办法;在年底前全面实现货车年审、年检和尾气排放“一次检测、一次收费”等措施。
此外,政府亦着意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发改委向民企推介1,222个投资项目,涉资超过2.5万亿元,范畴涵盖交通能源、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目前,已有民企表明有合作意向,亦有民企已经签约。
力撑民企 足见改革决心
中国支持民企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国策;然而,近来国内、外对此都出现了一定认知偏差。除了国内在“宁左勿右”歪风下出现的“国进民退”争议,境外媒体则夸大中美贸易战的影响。其中,台湾《中央社》称,美国不满中方长期补贴国企而造成国企、民企不公平竞争,是加剧贸易争议的原因之一,中方为应对国际压力才多次表明支持民企。
事实上,不论“国进民退”或贸易争议有否爆发,持续扶掖民企的政策也定然会发生。近来经常有人批评,民企融资既难且贵。但这不是金融体制出了问题,而是在一般情况下,国企大、民企小,而不论是官方及民间资金,都较倾向相信大企业的投资价值、还款能力,而倾向借款予大型国企。再说一点,大型民企面对的融资困难,远少于小型民企,全世界的小企业借钱都较大企业难,中国并不例外;这才是“真相”。
当然,中国政府并不会放任大型企业(特别是国企)垄断流动性,因为这有损经济均衡发展。在中国官方认知中,国企与民企各有优势,两者难以相互替代。其中民企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特性,更是经济多元发展的主要动力。适当引导、扶助小民企,既有助保持社会经济活力,更是合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表现。所以,我们理解中国政府提出这一系列具体、针对性较强,而且附带时间表的措施时,须理解其协助解决中小民企融资困难的政策原意。事实上,人行行长易纲上周在2018年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中指出,会考虑以“竞争中性”原则对待国有企业,也是出于均衡经济发展、营造更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的考虑。
环球经济或转差 新措施短期难见成效
当然,政府有良好政策意愿是好事,但政策是否有效,则须留意措施有否因应环境转变而及时调整。推进“竞争中性”原则及帮助民企融资、缩小国企和民企所获资源的差距,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政策的大方向,不少新推行的措施都对准这目标。但人行与监管机构此前推行了宽信用举措,似乎仍未能根本改变民企融资困境。国内还须针对国内外的信心问题,适度下药。
首先,国外投资者受贸易战及经济下行风险增加,难增投资民企意愿。受中美贸易战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联合国分别下调明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多间大行和投资公司更接连降低明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加上中港股市跟随美股一再下探,市场忧虑环球股市转入熊市,充斥利淡消息,影响投资气氛。凡此种种,即使中国放宽内外资的资金限制,亦未必能吸引投资者,遑论引导外资投资民企。
其次,“民企易违约”的负面形象,亦影响其吸金能力。根据《彭博》数据,单计2018年上半年,境内新发生违约的公募债券规模至少有165亿元,违约金额已达2017年全年的九成。大多评级机构给予历年来最趋向负面的评级调整,各间金融机构也因而一直主动收缩风险偏好。投资者对民企表现欠缺信心,令其更难融资。
挑战重重下,如何在避免发挥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大提前下,有序引导资金流入民企,扶持其发展,实在不容易。新政策在未来数季或带来显著成效,但路向终归是正确的。展望将来,只要政策大方向不变,措施及时应对时局转变,民企在国内发挥更重要角色,大概是指日可待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