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郑月娥出席教育研讨会 暗讽梁锦松离地?
由前财政司司长及教育统筹委员会主席梁锦松牵头成立的“教育2.1”,上周六(20日)举办教育研讨会,并邀请特首林郑月娥出席。林郑是嘉宾,但对主办单位毫不客气。席间梁锦松重提“考试成绩非一切”的说法,林郑回应指,她认同大学入学标准应多元化,但要提防一旦扩大评核范畴,或对基层学生造成不公。其后,她又强调提升政府教育开支的重要性,或暗示在场前官员理财过于保守,令“教改”知易行难。
林郑重申教育改革不能单从理念出发,必须根本着手,增拨资源,提升教师地位和减轻教学压力,收窄社会不平等,才可落实理念上的教育改革。在场的前高官志大才疏,当年未有理会教育体制以至社会实况,将教改理念硬推,多元收生最终只沦空谈。林郑月娥对他们的“批评”有理,但多元收生的理念正确,政府在解决现实的种种问题之余,仍须视此为长远目标。
阶级差异牢固 见于非学术表现
研讨会上,梁锦松提出,考试成绩非一切,文凭试成绩不应是大学收生的唯一标准,应该全面检视能力,包括个人兴趣、能力和志愿。林郑回应,原则上认同建议,但提醒实践时会有困难。她用自己做例子,若果当年升读大学时需要体艺经验,即使自己是“擅长考试的高材生”,也难以升读香港大学。她认为加入其他评核方法,或会对基层学生不公。
今天社会高举多元发展,林郑的说法自然难以讨好大众。不少人会认为林郑维护考试主导的评核方法,忽视青年人在运动、艺术等非传统学术成绩的成就。为了争取优秀的考试成绩,无数学生为了要操练试题,放弃课外活动,埋没天份,是社会的损失。相反,若果大专院校收生能够加入其他非学术评核,老师、家长和学生就不会过份看重考试表现,减少压力。
但是,家庭的社经地位仍然左右学生的课外活动成就。中上阶层的父母可以调拨更多资源给子女补习、学习课外活动,加强竞争力。在学业上,基层家庭已经要支付补习费用,实在难再付出额外资源予子女参与课外活动。平情而论,相比起过往,政府已经增加资源在非传统学科和课外活动,帮助基层学生探索多元出路,但先不论资源是否充足,学生的非学术成就还取决于家庭的文化资本,家长能否为子女提供指导、找寻合适的导师、教练,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成就,故此,单纯增拨资源,也不一定能拉近贫富学生在非学术成就上的距离。
延伸阅读
【JUPAS争议】关键不是IB抑或DSE 而是拔萃与喇沙的分别
有民间团体批评自2002年起推出的赛马会全方位学习基金,每名学生的资助金额每年只得数百元资助,杯水车薪。另一个“校本课后学习支援计划”的审批准则被指过紧,部分受资助学校只能申请资助用于短期功课辅导或境外参观活动,部分基层学童难以培养长远兴趣。 |
更甚者,政府创立直资学校制度,加剧了教育不平等。直资学校的师资和学生学习资源较一般津贴学校优胜,制度设计容许部分学校同时征收高额学费及收取政府资源,然后用来集中培育有能力缴付学费的学生。若然制度不改,日后加上“综合评核”,大专院校会否更倾向收取“十项全能”、“文武双全”的学生,基层学生会否眼巴巴看着中上阶层学生堆砌更亮丽的履历表,自己却继续承受教育不平等的苦果?
教育资源廿年来增加一倍多 惟不足以改善教师处境
也许林郑“高材生”的言论较惹火,盖过了她的第二项批评,即历届政府资源不足以舒缓教师压力,“令教改知易行难”。她随后罗列上任以来增拨至少83亿元的经常性款项,包括增加常额教席,将中小学教席学位化。这笔款项还有增加糼稚园教师薪酬的津贴,常规化中小学特殊教育统筹主任等。
以上措施均为老师多年诉求,获业界支持,相较之下,梁锦松主持的教改,则显得乏善可陈。诚然,过往二十年,教育经常开支的金额总体上升,由1997至1998年度的366亿元,增至2018至2019年度的预算846亿元,但教师的工作环境仍有待改善。当教师的生计不稳,加上千斤重的工作量,他们即使认同教育需要改革,也没有时间全心全意落实,理念也只流于空中楼阁。
况且,改动教学语言,加上梁锦松有份推动的教育改革,在课程、学制、考试模式出现翻天覆地的转变,教师早已疲于奔命,他们最需要的是喘息空间。
要终结教育不平等 检讨直资不可少
林郑一番话,突显基层升读大学仍然困难重重,考试主导的评核模式,纵然会忽视非学术成就,但不同阶层的学生仍可以凭相对客观的统一考试,靠夺取高分,获大学取录,改善社经地位。若贸然推行多元升学途径,基层学生随时连仅余的竞争上流机会也会丧失。
林郑也不能自足于此,容忍教育不平等遗祸基层。在检讨直资制度之余,她应同时提高津贴学校的资助额度,公平分配教育资源。此外,政府即将推出的活动支援基金,培养学生的长远兴趣。如能做足以上措施,再谈大学多元收生、多元评核,将会得到更多支持。